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政治教学 >无痕“润物细无声”无痕教育如何写

无痕“润物细无声”无痕教育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3930 浏览:587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笔者在听了一位老师教授乘法分配律的公开课后,感受颇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导入新课,以读会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去练习中学习新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无痕教育;反思
1992-7711(2013)03-093-1
听了徐毅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后,真是受益颇多,感受颇多。从精彩的导入到新课的传授再到多样化的练习,可谓是层层递进,水到渠成。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一、生活导入

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更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徐老师这节课从一句话“爸爸妈妈都爱我”到两句话“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导入。简单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和“一句话分成两句话”的练习,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相当轻松的事情。整节课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很容易就能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一分为二(或者合二为一),从而快乐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这些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性的基本特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

二、以读会意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数学也是如此,很多东西也需要读,通过读学生能更好地感悟。但这种读也不是随意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的读,而是要说出算式的特点,如“(25+15)×2=25×2+15×2”这个算式读的时候是这样的:25加15的和乘2的积等于25乘2的积加上15乘2的积。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就不知不觉地从读当中感悟出来,接下去的举例就易如反掌了。

三、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索乘法分配律中,整个过程都是要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先组织学生计算一些有关联的算式,得出两个等式;再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一个等式。比较上面几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图像、文字等形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等式再说一说,就是引导他们经历对乘法分配律的再认识的过程,达到能够模仿,明白道理的目的。

四、练中引新

通常教师想到的练习设计,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深化,很少注意到在练习中需要进一步认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在练中进一步去梳理知识。而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不但是从易到难,而且在练习中丰富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如在种花这一情境中,让学生求“男生比女生多种多少株花”,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两道相等的算式,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也适用于两数之差与另一个数相乘。又如:脑筋急转弯“木×(1+2+3)= ”中,让学生悟出乘法分配律又适合于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从这两个练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练习的设计要以练代导,练中出新,逐步深化。
在得出(a+b)×c=a×c+b×c这一重要规律后,又及时安排了 “连一连”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概念。其中“74×(19+1)=74×19+74”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特例,学生在练习中常常出错,帮助学生减少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理解这一特殊规律,我在处理此题时,先让学生讨论→引发争议→再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又扩大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在男女生大比拼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利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简便的愿望,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非常好的伏笔。
五、思考
数学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知情并重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本节课没有用到作业纸,这对于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生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达不到这个要求的,这样就没有遵循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得出第一个等式后,教师应该立刻让学生比较等号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的表象。在得出第二等式的时候,再一次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相同处和不同处,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在学生充分比较之后,自己感悟出了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数学教学改革的特点倡导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这节课就是如此演绎的。
整节课是如此自然,看不出上课的痕迹,然后又自然而然地结束。更让我敬佩的是,在40分钟里,学生至始至终都在唱主角,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徐老师的导演下,学生转眼就变成了优秀的演员,对于如此“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我只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