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试议中国化审美人类学中国化与其作用大专

试议中国化审美人类学中国化与其作用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6539 浏览:208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将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审美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相关方法和概念系统研究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是美学和文化人类学进行深度整合的一门复合式、交叉式新兴学科,这样审美人类学与美学两者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始,审美人类学研究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内不少学者对审美人类学进行积极且卓有成效的学术研讨和阐释,不断推动审美人类学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学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中国化 意义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课题成果,常规项目: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研究方法与意义,项目编号:2012-14。
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美学与中国美学在当代出现了严重危机,成为传统美学这门学科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促使美学界学者们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类学界的学者们纷纷为美学面临的各种困境反思并探寻新的出路。学者郑元者指出,要改变传统美学存在的困境,当代的人类学美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它是当代新美学理论的先导,预示着21世纪美学研究和美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美学的价值取向和学科叙述模式具有片面性和封闭性,需要把跨界意识贯彻“美学实验性写作”的具体实践,从而以具有高度协同性的跨文化的当代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平台为基础进行转向,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中寻找激发美学的各种可能性。学者王杰也明确表示过,作为当代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并没有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这一核心概念从单纯的哲学理论层面应用到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的研究中去,美学的概念急需更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新,美学要向侧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向去发展,以利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学者蒋孔阳则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这个课题既涉及人类学与美学的跨学科交叉问题,又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来建设这门新学科,建构新的美学形态,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很重要。
作为不同学科门类,性质自然就有不同侧重,美学具有哲学的思辨性质,人类学则重视实证研究,两者具有互补性。同时,两者都对人类的审美文化有着共同的学术追求。长期以来,中、外美学界和人类学界学者们进行着类似的学术探求,当学术探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审美人类学,这是共同学术追求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学摆脱学科发展困境、不断超越自我的必然趋势。因此,美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势在必行,审美人类学应时、应运而生,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和研究方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人类生活的演变,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由此可能。
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方法
审美人类学中国化是以中国社会一定区域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研究成果为探究目标,以揭开中国特定区域的族群文化中被隐蔽的审美感知方式,与此同时,中国原生态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多种结合方式及其影响,人类文化变迁中显露出新的审美特质,也是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的重要对象和内容。
在方法上,审美人类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我们不能用一个民族或文化的标准评判另外一个民族或文化的审美现象。因为,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本质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参照、启发的交融体系中的对话与审视,研究人类学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美学擅长对人类最精致、微妙、复杂情感和思想作出评价。传统美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实证基础。而人类学则擅长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基础,有着系统的实证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这可以作为审美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基础,通过人类学中的实证等方法可以有效改造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倾向与唯心主义色彩,美学研究冲破单纯抽象思辨的局限,从而在广泛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具体的人类文化语境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审美人类学要扎根于中国的民族审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不同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审美传统和审美习惯。
除此之外,在方法上还应该坚持多元化的方法论原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比如,我们将人类学、经验美学、精神分析现象学以及各种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法统一起来,又如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方式这两个观念在把人类学、精神分析和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美人类学对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审美人类学把美和艺术置于一定文化的结构系统之内,对所有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人类学的这种整体研究方法正为美学和人类学的结合创造了先天条件。其次,从审美人类学的具体任务和研究对象来看,它包括原始人类初期的艺术才能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形象创造力,如利用一定的形象来表达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并通过这种活动进行情感的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求知以及同类之间的沟通的能力等。这些包容了人类文化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他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吸收了各种文化人类学的有益理论成果。最后,经济全球化使人类审美价值观有着被迫趋同的走向,但是审美人类学不应该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文化为代价。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比较研究的学术基础上,阐释着各具特色的文化特质,传递其中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交流方式,从而为人类的审美文化资源宝库增添瑰宝。从人类学的目标来看,站在文化相对论的立场上,对不同文化形态的深入研究使人类不同文化交融和相互了解,达到和谐共生,这与审美人类学目标相一致。
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的意义
审美人类学最终是为人类审美发展寻求可行性的科学依据与学理论证的,这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异化的自我扬弃,是人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也就是真正地属于人本身审美发展的社会。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等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作基础准备,其中必然潜存或多或少的关于人的审美发展的成分。我们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建设要提供学术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说,审美人类学应该被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围之内,其学术价值和意义首先应该定位在鲜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论证上。对审美人类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丰富发展了所谓“弱小者话语”理论的研究。审美人类学中国化研究基于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资源、文化类型,这些研究资源中包含的少数民族文化类型要比西方研究的黑人、妇女等亚文化更丰富,并且审美上更富于深厚而积极的意义。中国本身就是多民族国家,有着广泛的少数民族美学和文化资源,将少数民族的美学和文化传统纳入到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主体范畴,有利于新的美学研究领域的开辟,更有利于从学术角度提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整体发展从而走向世界的建议。
审美人类学研究有着开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田野资源,其学科优势日益被学界所重视,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审美人类学中国化,审美人类学必然会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会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审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中国化。
参考文献: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论及其人类学美学主题[J].文艺研究,1996,(6).
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3).
[3]王杰.审美幻象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文学评论,2002,(4).
[6]王杰等.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族节”[J].民族艺术,2002,(3).
[7]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和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户晓辉.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以埃伦 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9]向丽.走向跨学科的美学研究——近年来审美人类学研究综述[J].民族艺术,2006,(3).
作者单位: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