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表达中混乱从何而来?

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表达中混乱从何而来?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19650 浏览:852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的历史回顾

1976年以前:非自主阶段
地名的单一罗马化实际上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国际惯例。某一国家的地名在国际间使用时,采取:“专名转写+通名英译”的办法,实现完全罗马(拉丁)字母表达。例如对于俄文(阿文,……)地名,其专名部分用一种机械地转写法由俄文(阿文,……)字母串转写为拉丁字母串,其通名部分则按意译翻译成英文。这就完成了俄文地名的罗马字母表达。由于中国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近代长期里国家动乱,没有全国通行的正式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有的却是国语罗马字(赵元任等人设计,南京政府发布)、拉丁化新文字(由人制定,曾在延安推行)及西方传教士设计的数种(主要的有威妥玛式、邮政式)并行的状态。国际上具体采用的中国地名罗马化方案长时间内以“威妥玛式拼音+英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使用威妥马拼法,即沿用广州Canton,比如广交会叫做Canton Fair,广州大厦也拼作Hotel Canton。此外,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香港Hong Kong,台北Taipei等译名旧拼法仍然使用广泛。在1974年中国大陆出版钱钟书先生《围城》英译本时,书中地名仍然使用威妥玛式。直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重新回归、融人国际社会,才逐步增强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开始谋求改变威妥玛式称霸的地位。
1977至1986:自主阶段,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统一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在雅典召开,中国政府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会议通过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规范。次一年,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的新中国第一个地名拼写规范文件发布。文件里明确载明:“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地名之“专名部分原则上音译,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区、江、河、湖、海等)采取意译。但在专名是单音节时,其通名部分应该视作专名的一部分,先音译,再重复意译”。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宣布: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中国人名、地名拉丁转写的标准。文件中举例说:的拼写法由TengHsiao-ping改为Deng Xiaoping;北京由Peking改为Beijing;;广州由Canton改为Guangzhou。举例说明用法时还给出如下例子:(汉字为本文作者加;括号外是新拼写法;括号内是旧的威妥玛拼写法):
(黄河)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长江)Changjiang River(Yangtze River)
(珠江)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
联合国该《通知》中还解释说:在过渡期里,用括号给出旧的拼写法。联合国通知中的例子和中国国务院规范文件一致。黄河之“河”,长江之“江”都先作为专名的一部分音译(用汉语拼音:he,jiang),再按通名意译(英译:River)。上述两个文件都是在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雅典会议)上通过中国政府提出的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标准之后,是为贯彻此国际标准而做的。这里很明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做为中国地名拼写标准与通名英译并不矛盾,而是并行的!地名中通名英译早已经是国际惯例。1977年的雅典会议、1978年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文件及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通知的核心内容是:在中国地名单一罗马化工作中,使用新中国制定、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取代由英国人设计的威妥玛式拼音,并不是推行完全的汉语拼音化地名,并不是更改地名罗马化中通名英译的长期国际惯例。类似地,日文地名罗马化拼写中,富士山,其专名“富士”用黑奔式拉丁日文转写,而通名“山”用英文mountain;俄国的乌拉尔山,其专名“乌拉尔”用俄文斯拉夫字母拉丁转写,其通名“山”用英文mountain。只有这样,一份地名罗马化的世界地图上,中国的昆仑山,日本的富士山,俄国的乌拉尔山,才都是统一的mountain(山);而如果中国的“山”用汉语拼音,日本的“山”用黑奔式日文,俄国的“山”用斯拉夫字母拉丁转写,那么这种世界地图中的“山”将变得五花八门,对任何国家的人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都不方便,都难于利用。
以上意义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却发生了逐步模糊、含混,直至“变脸”的转化。1980年8月23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印发《城市街道名称汉语拼音拼写》通知([80]中地字第15号),1984年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f汉语地名部分)》的通知([84]中地字第17号),所举出的例子中通名都为拼音,但没有对通名一般拼写法做明确说明。直到1987年,一个明确地与国务院,联合国秘书处通知不相一致、相背离的部委文件发布,开始了一个混乱的阶段。
1987年至今:严重不统

一、混乱的新阶段

1987年,地名委、语委及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下称《三部委通知》),其中明确取消通名英译,明确规定专名、通名一律用汉语拼音,明确通名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译写。

2.中国当今地名单一罗马化中的混乱(其一):部委和地方法规方面

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部委及地方发布了一系列与1978年国务院、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通知相异的规定。其中最早的是1987年12月2号《三部委通知》。其内容共计两条,其一是“地名标志的地名,其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写,也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拼写”。何以如此呢?文件的开头有如下解说(括号内是本作者注):“对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国务院早已规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统一规范,并于1977年经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地名标准化的一大进展(没错!)。但近年来发现有个别城市,在街道路牌上对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未采用汉语拼音,而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有的对地名通名部分不用汉语拼音而用英文译写,这种做法违背了我国政府作出的并经联合国通过的规定(错!大错!!通名英译是我国国务院及联合国一致支持、提倡的!),会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给地名标准化造成新的混乱(从何谈起?)”。只要读过1978年国务院和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的通知全文,就必然对这个《三部委通知》感到惊讶和不解。“通名英译”本来是国务院和联合国秘书处明确支持、肯定、主张的,怎么倒成了“违背了我国政府作出的并经联合国通过的规定”的做法?国务院和联合国秘书处当时肯定“通名英译”做错了吗?国务院、联合国秘书处的规定可以这样简单的由国务院下属部委的通知否定吗?修改吗?能够这样不明不白地由下级机构宣布作废吗?和此《三部委通知》类似的部委级、地方级的法规还有很多。例如地名委2006年公布的《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的第十二条为“地名标志上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和国际标准,按国务院民政部、语言文字部门制定的拼写规则执行。禁止用外文和‘威妥玛式’等旧式拼法拼写中国地名”。地方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关规定更多。据2010-03-24,自称是24年“老地名”的网民薛光先生在网上列举出的相关文件有16件之多;其中具体给出的7件都明确禁止“通名英译”。这其中还肯定不包括广东省2012年春将实施的地名规范条例。自然,从薛先生统计也能够判断出:不明确否定“通名英译”的,或明确肯定“通名英译”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的地方法规应该更多。
混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的技术标准与《地名拼写规则》的不一致。两者都以规范、管理地名为重要内容,但出自于国家不同的管理部门;前者主要来自质监局;后者主要来自民政部地名委、语委等。总的说来,来自质监局系统的双语标志更多地主张:通名英译。如:地方标准DBll/T 334 2006《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中规定:“地名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译,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关于“街”则具体给出有如下颇为细致的条文:

5.2.2街

5.2.2.1

Avenue(Ave)仅用于长安街CHANG’AN Ave,平安大街PING’AN Ave和两广路LIANGGUANG Ave。
5.2.2.2街、大街译为Street(St),如隆福寺街LONGFUSI St,惠新东街HUIXIN East St;西单北大街XIDAN North St,菜市口大街CAISHIKOUSt。
5.2.2.3小街、条、巷、夹道一般情况下译为Alley,当路宽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译为St,如东直门北小街DONGZHIMEN North Alley,横一条HENGYITIAO Alley,东四十条DONGSI SHITIAOSt,后海夹道HOUHAI Alley;斜街译为Byway。
以上摘录的地方标准DBll/T 334 2006《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部分条款显示:在通名是否英译这一点上,它是一个与1987年《三部委通知》,与2006年地名委的《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明显对立的。它根本不理睬“禁止通名英译”,反而给出了系统化、具体化的通名英译实施细则。另外,文献[4]之表3也具体开列出民政部和质监局相反主张的实例,说明两部委之间存在分歧、矛盾、互相推诿的问题。
这些情况都表明了管理机构所制定的法规中存在严重不统

一、分歧、混乱现象。

3.中国当今地名单一罗马化中的混乱(其二):实际应用方面

法规的不统一,自然带来实际执行中的不统一和混乱。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实际情况。地名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道路标牌中的地名书写。按[3]的材料,北京、山东、深圳、成都实行的是:专名拼音+通名英译;而江苏、广州则采取完全的拼音。在执行“通名英译”时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一致。这可能与“通名”的确切定义不明确有关,如胡同、里弄、大道、新村、园、坊、里等算通名吗?在实行通名英译的地方,也夹杂着通名拼音,如:通名“大道”采用拼音Dadao;“梅林一村”拼写为:meilin yicun(深圳);“方园北里”拼写为:fangyuanbeili(北京);通名“胡同”采用拼音Hutong(北京);邮电新村拼写为:youdianxineun(山东)。通名“里”在北京用拼音,在成都意译为Lane;通名“立交桥”在成都意译为:FLYOVER,在山东意译为:Bredge。通名与专名的区分,存在着有时难于判断的复杂情况。如:北土城东路西口;魏公村路西口;西单路口东;西直门外南路;京昌路回龙观北站;安宁庄前街西口;等等。这些都是北京公交站点名称,其中如何区分专名、通名?这里所列地名之含义从汉字式的表达中一目了然。转写成完全的汉语拼音,或完全的英译,或按“拼音+英译”的办法,都变得难于理解,都容易弄得“一头雾水”。这类问题不是个别的、少数的。
涉及地名的法规,除了来自民政部的《地名拼写规范》,还有来自质监局的《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这是“双龙治水”,也是“双龙闹水”。比较而言,质监局标准更多的主张通名英译。这种“双龙治水”就为基层实施时提供了一种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理由;这也是增加不一致,增加混乱的因素。有的地方,规定公交站点用汉语拼音,但场馆、景点等作为站名时采用英文翻译。路牌翻译弃英文采用与民政部门相对一致的拼音;公路高速公路用英文翻译。这都使得问题复杂化,有时令人无所适从。

4.论争中的一些偏向

管理法规的矛盾,实施中的混乱必然伴随着观点的论争。这种论争在报刊、网络,在管理者、专家、执行者及公众中都广泛存在,并且常常进行得相当激烈。遗憾的是,这种争论不那么有效,不那么深入;有些低水平重复,有些意气用事;有的只见“帽子”、“棍子”而不见根据和科学逻辑。为了叙述的简便,下面称主张完全用汉语拼音、禁止通名英译的为“全拼音派”,称对立的为‘通名英译派’。
联合国秘书处宣布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统一规范的通知里,通过举例子表明了对“通名英译”的肯定、支持、提倡,对于“通名英译”的惯例的坚持。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的“全拼音派”都把联合国秘书处主张的“通名英译”称为是违反联合国规定、践踏国际标准的行为。更令人惊奇是,居然见不到“通名英译派”中有人拿出联合国通知为自己主张“通名英译”做后盾,做辩护。看来,这场争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竟然这样地被忽视了,或被曲解了。
把中国地名的单一罗马化表达中的“单一”解释为只能使用汉语拼音,不得使用“通名英译”,这是一种误解。“单一罗马化”指的仅仅是“地名表达中全都使用罗马字母”。联合国秘书处的通知中明确表达了这一思想。日文、俄文、韩文、泰文地名的单一罗马化,同中国类似,都是专名用各国自己提出的拉丁转写方案,而通名一律英译。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