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资源共享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生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资源共享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生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2639 浏览:982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行业特色高校纷纷走综合发展之路,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种种问题。要改变现状,必须走资源共享之路,如调整培养目标,增加课程设置,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导师互认;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导师指导和质量管理。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资源共享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郭德侠(1964- ),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100083)郭德红(1966- ),男,河南洛阳人,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81)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51-02

一、教育资源共享及其必要性

高校资源共享是指在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高校间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各高校彼此独立的教育资源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具有双向和互动的特点。高校资源共享包括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教室资源共享等项目。这种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各个高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全面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农、林、水、地、矿、油等高校。

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关于培养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概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构成。下面就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弊端作一详细的分析。
1.培养目标。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这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需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硕士,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不能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对应用型和专业硕士的需求,因此,要求对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和在读研究生个人发展目标来看,真正打算考博并走学术研究之路的学生非常少。所以,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意向,都要求对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2.教学过程。第一,课程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由于受学科设置少,以及学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大多数行业特色高校为文科硕士生设置的选修课程数量有限。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文科硕士生在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有一定限制。笔者所做的有关问卷调查显示,选修课程数量少、课程内容匮乏成为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生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在问及硕士生选修课需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时,统计结果显示,30.1%的硕士生希望增加体育、音乐、艺术修养类的课程;21.9%的硕士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15.6%的硕士生认为应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课;1

3.6%的硕士生选择哲学类课程。①

第二,课程内容更新慢,内容相对陈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研究生来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数量少,而且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方面也显得不足。在对一些研究生的访谈中,他们认为,有些专业课的教学本科化较为严重,课程内容陈旧,与读本科时的教学内容差不了多少。在“硕士生专业课需侧重的内容”的调查中发现,37.4%的硕士生希望老师能够介绍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28.7%和21.3%的硕士生选择创新性及研究方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的内容若不能充分反映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反映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对硕士生拓宽学术视野、确立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型教学仍然是多数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更别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教师自身学风和教风就存在问题,授课态度不认真,应付上课,上课念课件、考试考课件。这种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硕士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3.导师指导。多数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是在“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生导师来源复杂,有些并不是该专业的行家或“科班”出身,但身兼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虽然有些是“科班”出身,但也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属于“双肩挑型”导师。由于人文学院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水平也参差不齐,缺少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随着行业特色高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一些学科才逐渐引进了科班出身的博士,充实了教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目前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整体上与综合性大学相应学科硕士点的师资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扩大,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的不足则更显突出。
4.质量评价。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培养目标评价和培养过程评价。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目标管理,忽视培养过程管理的现象。过程评价的重要环节——中期质量考核在许多学校基本上形同虚设,考核工作实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考核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进展情况的实际功用。
总之,在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整个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果不对此进行改革的话,必将造成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必将影响研究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构建“资源共享型”的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不应再墨守于单一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应该针对我国目前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运用资源共享理论,构建资源共享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调整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教育资源状况及研究生个人的意愿,其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多数没有走学术研究之路意愿的研究生,应该逐渐淡化其学术、研究型色彩,其培养应转向应用型为主。
2.改革培养过程。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利用行业特色的优势,与文科力量强的院校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双方、多方共赢的局面。
第一,课程设置——“宽”与“专”相结合。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着力突出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课程体系整体质量,为学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基础。除了加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建设外,非常有必要打通专业设置障碍和界限,协同开发和设置专业普及课程和通用选修课程。专业普及型课程可用于非本专业的硕士生跨学科了解此专业的基础知识,扩大学习视野,丰富学科背景,减少因所学专业不同造成的选课限制。通用选修课程如流行音乐艺术、艺术、体育、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类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促进研究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行业特色高校不可能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这就需要行业特色高校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区域内外的其他文科力量较强的院校实现跨校、跨专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导师互通、图书资料共享。当然,资源共享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的,它的推行和实现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合作机制来保障。这需要由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出面组织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其职能是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各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资源共享的“软件”怎么写作;推动公共信息平台和资源标准化建设,以保证和推动区域资源共享的实现。各个高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组成一个核心决策机构,对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各种事务和流程实施专业化的协调和管理。
第二,教学方式——对话与讨论。研究生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以学术研究为取向,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灵活、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而不应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的活动过程,那种程式化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对话与讨论。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应该从讲授者、传授者变为引领者、协商者、共享者、平等中的首席。这种角色的转变,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更足的“底气”与学生对话,更好地做学生的引领者。
3.强化导师的指导——规范过程管理。规范化的管理是建立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除了“学位条例”外,关于研究生导师的性质、职责的规范性文件较少,导致导师对自己的工作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制定明确的导师工作制度,以明确导师的基本职责和工作环节。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导师指导学生和师生交流机制,并形成完善的工作制度,形成规范的过程管理,才能有效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
4.强化质量管理。我们应该学习香港中文大学对其研究生的考核制度,如某门研究生课程的考试成绩评定方案是:(1)指定书目的书评报告(15页,全英文写作)占20%;(2)随堂测验(共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三次,考试内容从厚达800页的全英阅读材料中选取)占20%;(3)小组作业(每组5个人)占50%,其中20%堂上演讲与幻灯片演示(包括20分钟演示,10分钟答问),另外30%学期论文(25页,全英文写作);(4)课堂参与及出勤(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的发言)占10%。最后得分若采取“Live Curve”(动态曲线)方式,总分再高,也只有前10%的人能拿A。只有考核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促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方面下大工夫,从而提高其学业水平。
[注释]
①数据均来自于作者2008年对北京一所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所做的调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刘静静,郭德侠.硕士研究生的选课倾向与制度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熊志伟.区域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4]张伟江.资源共享来自机制与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5](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汪基德.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