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地理教学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结论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28 点赞:21722 浏览:960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陶行知先生曾告戒我们:“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讲。”由此可知要让孩子们的学习得以解放,就应当让他们会学习和探究,在课堂上就要让他们动起双手,眼睛能够亮起来,嘴巴能够响起来!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等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让学生掌握后续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在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初三化学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好奇心理,充分利用学生的暂时兴趣,特别是对化学实验想急于动手的心理,有效的利用绪言课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技能。此时教师一定要把演示实验做好,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官来学会观察现象,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让他们的实验兴趣得以进一步激发。虽然这种兴趣不稳定,但它是学生实验兴趣培养的助力剂。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有条不紊地科学引导他们能够完成一些给定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在学生成功实验的过程中满足了兴趣,维护和鼓励了这种兴趣。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作为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有些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主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这样随着学生不断提高的认知水平,逐渐实现“暂时兴趣”转化为“稳定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既能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发现自我,得到满足。
例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简单的观察实验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三个过程来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氧气性质的学习,是学生接触研究的第一个气体,让学生学习探究气体或其它物质性质的一般模式。如研究物质的性质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入手,性质决定氧气的用途等,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主要是由老师通过演示来完成。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测、观察、实验、讨论、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交流表达等,直觉感知了木炭、硫、铁丝、石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得出了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结论,燃烧现象和氧气含量的关系,在观察实验中进行了直觉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比较归纳能力等,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碳单质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打下基础。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实验水平,要有次序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和分析方法和能力训练。

2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随着化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习得了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了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完成探究性实验中的某些环节。如对实验的猜想与检测设、方案设计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从实验的探究目的、安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作出科学评价与反馈,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探究的进程中,教师还要对操作规范性、观察方法、现象记录等方面暴露的问题给予适时指导。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提供块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制取选用哪些药品较为合适?理由是什么?在学生亲历探究性实验后,经过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取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较合适。然后可给出一些仪器,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自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进行探究,观察探讨交流,得出结论。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探究,是一个定性实验探究,学生可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由直观思维上升到理性思考。
3 “双向”互动,发展探究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性实验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的方案设计与操作能力之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中去捕捉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检测设,自主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探究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困难,造成差错,此时教师应给予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为学生制定合适目标提供指导和帮助,选择和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其习得学习策略,掌握探究方法,形成科学素养。当学生探究热情高涨,兴趣浓烈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的直感体验、分析解释,进而形成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上去分析,认识到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从微观角度为质量守恒定律建立起理论支撑,进而引导学生推断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等。在探究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还知道其中的缘由,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的理解更透彻。在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到所有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质量守恒思想。教师要把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去领略、体验、感悟,建构整合知识,形成迁移能力。

4 拓展实验,搭建学生主动探究平台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作为教师可以采取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如果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但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而课后完成往往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喷泉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黄泥水的净化”等,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探究学习能力。
例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