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体育教学 >让主动学习成为语文课堂主旋律

让主动学习成为语文课堂主旋律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13594 浏览:582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才能理解并吸收知识,才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呢?对此,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求

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大家都清楚语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但在学习中却并不重视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漠视语文学习,认为凭借原来的良好基础,不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有的是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考试时能脑子灵光些或者遇到欣赏自己语言风格的改卷老师……这种种消极态度,关键是学生没有产生学习语文的深层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高一上学期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原来感到作文无材料可写的,大有收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现在懂得了课本的价值。这样,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新课改提倡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并尽力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老师要解放思想,在课堂上善于放权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给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的空间,给他们思考、探究的时间。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和保留在现实条件下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是谬误的意见,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下。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参与度就会大大地提高。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完全把学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出一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和“三结合”的语文自学方法,在教师较多时间不在校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诱人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笔者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笔者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笔者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 让社会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到生活中去,发现没用;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增长速度是过去的几十倍,几百倍,真是“课堂才一天,世上已千年,”如果把学习内容限制在一堂课,一本书中,学生的能力怎么可能提高?
能够认识到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开设语文活动课,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电脑中文打字等活动;开设选修课,如“影视评论”、“当代文学讲座”、“信息专题课”等;在语文课堂里引进生活实例……。积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语言课应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生活)联结点找出来,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感悟到每一篇经典课文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加深语文修养,提高语文水平。

4 让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阅读量有限,鉴赏水平太低,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情况,是新课标给教师提出的全新任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