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古代文学 >试述注释《越绝书》注释校商

试述注释《越绝书》注释校商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18191 浏览:815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代以来,对《越绝书》校勘、译注及翻译等方面的著作不少。本文以张仲清先生的《越绝书校注》为底本,以李步嘉先生《越绝书校释》为主要对校本,以张仲清先生《越绝书译注》及俞纪东先生《越绝书全译》为参校本,采用本校、对校、他校等方法,商讨里面的十点不足,以更好地明确其中的意义。
关键词:越绝书 注释 校注
张仲清《越绝书校注》(以下简称“张校”)、李步嘉《越绝书校释》(简称“李注”)、张仲清《越绝书译注》(简称“张译”)、俞纪东《越绝书全译》(简称“俞译”),四家版本均对《越绝书》作了深入的研究,但不免出现失误之处,在此择十点辨析补正,以期就正于方家。

1.子贡一出,乱齐,破吴,兴晋,彊越。(越绝卷第一·越绝外传本事第一/1 第4页)

张校:【彊】按,乐祖谋校本均误作“疆”。今书中除个别具有“疆域”意义的“疆”字外,均为“彊”,“彊”同“强”,此处为使动用法。(7[7])(注:7[7]为书中第7页,注释7,下同。)
张译:注释同“张校”。(3[7])
俞译:【疆】通“强”。下同。(2[4])
按:李注、俞译原文直接写的是“疆”,而张校(张译)均写作“彊”。愚以为“疆”当为“彊”之形误,“彊”同“强”。《李注》《俞译》悉当改。
《说文·弓部》:“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P270)《说文·虫部》:“强,蜥也,从虫弘声。徐锴曰:‘弘与强声不相近,秦刻石文从口。疑从籀文省。’”籀从虫虫从彊。《说文·畕部》:“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畺或从彊、土。”《释名·释言语》:“彊,畺也。”王先谦疏证补引王先慎曰:“彊,强之本字也。盖古强弱字只用彊。”《广韵·阳韵》:“彊,与强通用。”《词诠》:“彊,即今之‘勉强著’。”(P167)
书出现“彊”“疆”字形60处,以张校本为底本,只有以下三处为“疆”,释为“疆界”之义:“大王将遂大义,则弊邑虽小,悉择四疆之中,出卒三千,以从下吏,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受矢石。”[3](P186)“今君悉择四疆之中”[3](P174)“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疆。”[3](P363)
《李注》中“如此,则邦富兵强而不衰矣。”[4](P98)“强”应改为“彊”,以合全书繁体之通则。《俞译》全书为简体,除上述《张校》所指三处为“疆”,其余悉应改为“强”之形。
2. 夫越王句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绝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卷第一·越绝外传本事第一/

1.3 第10页)

俞译:【垂】通“陲”,边境。(4[3])译文:而越王勾践身居边陲海滨之地……(5)
张译:译文:而越王句践是处在大海之滨,文身断发的夷狄之君,却能够刻苦自励,任用贤臣(范蠡、文种等人),使行将灭亡的越国恢复生机,由失败转为成功。(6)
按:《说文·土部》:“垂,远边也。”(P289)《说文解字注》:“本谓远边,引申之,凡边皆曰垂。俗书边垂字作陲,乃又用垂为??矣。”[5](P693)“陲”应为“垂”之俗字。《字汇·土部》:“垂,疆也。”“垂”本身就有“边”之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坐不垂堂”,《文选·潘岳<寡妇赋>》:“进独拜与床垂”,《王粲<咏史诗>》:“兄弟哭路垂”,《古文苑·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汉书·谷永传》:“方今四夷宾服……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二年》:“夏人屡败……诏许其通好,岁赐如旧。自是西垂民少安。”亦为证。《说文·??部》:“危也。从??垂聲。”(P306)无“边”之义。故“垂”通“陲”,译“边境”,欠妥。但《俞译》译文中:“越王勾践身居边陲海滨之地”可从,《张译》中没有译出“垂”之义,不妥。
3.越伐彊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故与越专其功而有之也。(越绝卷第一·越绝外传本事第一/

1.3 第10页)

张校:【率道诸侯】遵循霸道来统率诸侯。率,循。道,霸道。指率领诸侯尊事周天子。(12[9])
张译:【道】霸道,即尊周室,安天下。(7[8])
俞译:……,以此来率领诸侯各国……(5)
按:《张校》《张译》释“率道”为“遵循霸道”不妥,《俞译》译文中体现为“率领”之义近是。正如金双燕《<越绝书校注>误释辨正》[6]所说:“若依作者所注,则‘统率’之义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字词,有增字强释之嫌。其实,从句子结构成分来看,‘率道’当是动词。‘率’‘道’皆有‘领导’义,此处构成同义复词,意为‘率领’‘领导’。”《广韵·质韵》《集韵·质韵》:“率,领也。”《文选·曹植贲躬诗》:“元凶是率。”《春秋元命苞》:“律之为言率也,所以率其令达也。”中“率”,皆“导”也。“率”之“率领;带领”义,先补充金双燕所解之证:《书·顾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 。”孔颖达疏:“使率领天下诸侯辅相康王。”《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率其众以朝吴。”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喜(侯喜)率兄弟操耒耜而耕于野。”《说岳全传》第二二回:“即着来京受职,率兵讨贼。”亦为证。另《汉语大词典》释“率道”为“犹领导”,所举之例正是“越伐彊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还有“《汉书·成帝纪》:‘朕既无以率道,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意乃招贤选士之路郁滞而不通与,将举者未得其人也?’”颜师古注:“道,读曰导。”故《俞译》确。
4.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越绝卷第一·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 /

2.2 第24页)

张校:【被山帯河】山河环绕。“被”通“背”。(25)张译:【被山带河】背山面河。被,背。(20[3])
俞译:【被山帯河】犹“表里山河”,指有山河可为屏障,自守无虞。“被”同“披”。(16[5])
按:《张校》:“被”通“背”,此用法于古文献中无确凿证据。“被”同“披”,有“靠近、依傍”义。《战国策·魏策一》:“ 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 ,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魏策》曰:‘殷纣之国,前带河,后被山。’则被非带也……《上林赋》曰:‘被山缘谷,循阪下隰。’皆谓傍山也。故徐广曰:‘披,旁其边之谓也。’披、被古今字耳。”贾思勰《齐民要术·葍》:“葍蔓生,被树而升。为证。
《汉语大字典》释“带”为“环绕”之义。《战国策·楚策一》:“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三:“浩浩洪流,带我邦畿。”王昌龄《九日登高》诗:“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魏源《圣武记》卷二:“黄岩凭山带江,贼水陆扼险。”
故愚窃以为“被山带河”应释为:“依傍着山,被河环绕,即‘山水环绕’。”张、俞二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人所释皆有不妥之处。
5.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碕。(越绝卷第一·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 /

2.2 第24页)

张校:【施】(yí,夷),通“迤”,斜行。(25[6])
张译:【施】施行,行动。(20[6])
俞译:【施】张宗祥《校注》云:“‘施’读曰‘移’,见《荀子·儒效篇注》”(16[9])
李注:【施】张宗祥《校注》云:“‘施’读曰‘移’,见荀子·儒效篇注”;又驰,施也,见文选·神武女赋序注;吴越春秋正作“侵以驰”。(20[22])
按:《张校》释“施”通“迤”,斜行,意思确,但此通检测用法不见于古书。“施”本身就有“yí”之读法,《李注》《俞译》皆引张宗祥注“‘施’读曰‘移’”可。《集韵》余支切,平支,以。但李、俞仅作音解而没有作字释。“施”,谓太阳西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裴骃集解:“徐广曰:施,一作‘斜’。”司马贞索隐:“施,音移。施,犹西斜也。《汉书》作‘斜’也。”《说文·人部》:“侵,渐进也。”(P165)《玉篇·人部》:“侵,渐进也。”《广韵·侵韵》:“侵,渐进也。”又“侵,渐也”,《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作副词,译为“渐渐,逐渐。”《列子·汤问》:“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以”作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故“侵以施”当释为“(太阳)渐渐西斜”,按文意应该指“太阳西斜直到落山之时”。
6.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庐。(越绝卷第三·越绝吴内传第四/

4.1 第82页)

张校:【干】事,任事。这里有依附、追随的意思。(83)
张译:同张校。(63)
李注:步嘉谨按:“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庐。”句,春秋公羊传(原竖排改横排,要改为书名号。)定公四年作“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春秋谷梁传定公四年作“子胥父诛于楚也,挟弓持矢而干阖庐。”新序卷九作“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庐。”(77[4])
俞译:【干】求,干谒;指有所求而去请见。(73)
按:张说殆非,俞说甚是。《尔雅·释诂》:“干,求也。”《书·大禹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孔传:“干,求也。”《初学记》卷二引《录异传》:“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沈德符《野获编·著述·类隽类函》:“《类隽》全资朱邸,以故易成;《类函》则遍干朋友,以及、方外,靡不捐赀助之,大为时流所厌。”皆为“求”之义。《汉语大字典》:“干,义项④正为‘干谒’之义。”《公羊传·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 。”何休注:“不待礼见曰干。”金双燕《<越绝书校注>误释辩正》:“时子胥正处于落魄之境,当是以卑微之身求见阖庐,则‘干’释为‘干谒、求见’比‘任事’更为符合语境。古时表示地位或身份卑微者因有所求而请见居高位者时多用‘干’。”[6]所言极是。遂补充一例证如下:皎然《送顾处士歌》:“安贫读书坐,不见将名干五侯。”正如金双燕所言:《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以及《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子胥以困干阖庐”中之“干”亦当释为“干谒、求见”为妥。[6]
7.范蠡值吴伍子胥教化,天下从之,未有死亡之失,故以天道未作,不先为客。(越绝卷第三·越绝吴内传第四/

4.2 第85页)

李注:钱培名曰:“‘故以天道未作’,‘以’疑当作‘曰’。”(84[57])
俞译:【故以天道未作】钱培名《札记》:“以’疑当作‘曰’。”译从“曰”。(77[8])
按:《李注》《俞译》皆引钱培名注“‘以’疑当作‘曰’”,不可从。上文中范蠡陈述了“越王勾践欲伐吴王阖闾”不可的原因,是“天道未作,不先为客”,此处点明范蠡的“谏”是正确的,乃“范蠡值吴伍子胥教化,天下从之,未有死亡之失”,也就应了上面的“谏言”,“以”有“为,是”之义,“故以……”可译为“因此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和上文呼应,于文意通。“故曰”是“因此说”,愚谓其说未明,故“以”不烦改。
8.周公以盛德。(越绝卷第三·越绝吴内传第四/

4.10 第100页)

张译:盛:抚育。《尚书大传·金縢》:“周公盛养成王。”(81)
俞译:周公旦依靠大德为天下所拥戴。(91)
按:张说殆非,俞译近是。“盛”有“大、盛大”义。《孟子·公孙丑上》:“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 也。”《史记·春申君列传论》:“吾适楚 ,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北齐书·幼主纪》:“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盛德”乃“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一:“盛德资邦杰,嘉谟作世程。”《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后来我家岳选了典史,安庆的乡绅人家,因他老人家为人盛德,所以同他来往起来。”为其证。本节中除了说“周公抚养成王”是事迹,还讲到周公摄政时的大好作为,但因为遭受污蔑辞位出去,后由成王迎回国,最后“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此周公之盛德也。”称颂周公的事迹为多面,如果仅释为“抚育周公的美德”难免以偏概全。故“周公以盛德”应为“周公旦(靠)高尚品德(为天下所拥戴)。”
9.王兴师以年数,恐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越绝卷第四·越绝计倪内经第五/

5.1 第108页)

张译:以:已。(85[25])译文:“大王想兴师征伐吴国已有好几年,(如果准备不充分)恐怕国家将会灭亡。……”(84)
俞译:以数年:犹“以一二年数”,言唯求迅速。(95[7])译文:“君王兴兵伐吴,如果只想求快,我担忧迟早有一天要失败的。……”(95)
按:据上下文,细译文理,愚以为张说近是,俞说不妥。“以”通“ 已 ”,已经。《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北史·宇文护传》:“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辈三男二女。”苏舜钦《答范资政书》:“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自有本也,险难以萌而不之见,宜其悔焉。”是为证。上文计倪论述现在不能攻打吴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此处“大王想兴师征伐吴国已有好几年”意指越王已经忍了这么多年,想要攻伐吴国,只是时机还没有到,不在乎这一时,如果没有准备充分,必将导致国家灭亡。俞认为“以数年,犹以一二年数”,此释义不多见,当为顺应自己的翻译强加而得,不妥。
10.得世之和,擅世之阳,王无忽忘。(越绝卷第四·越绝计倪内经第五/

5.2 第112页)

张校:【无忽忘】不要忽视忘记。(113[5])
张译:同张校(88[10])
俞译:同张校(96)
按:诸家皆译为“不要忽视忘记”,窃以为不妥。《说文·心部》:“忽,忘也。”(P220)金双燕《<越绝书>误释辨正》中指出:“‘忽’‘忘’互训,都是忘记义。‘忽忘’,是同义连合的复音词,其用例在汉以后较为多见。”[6]其说甚是。试为补正如下:《玉篇·心部》:“忽,忘也。”《广韵·没韵》:“忽,忘也。”《广雅·释诂二》:“忽,忘也。”《汉书·陈汤传》:“何单于忽大计”,颜师古注:“忽,忘也。”《文选·张衡<赋>》:“忽下叛而生忧也”,《谢灵运<遊赤石进帆海>》:“适己物可忽”,亦为证。《汉书·食货志下》:“奈何而忽”,颜师古注:“忽,忽忘也。”可见“忽忘”即为“忽”“忘”,两者互训。故“无忽忘”当释为“不要忘记”。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北京:国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李步嘉.越绝书校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6]金双燕.越绝书校注误释辨正[J].新余学院学报,2011,(2).
[7]张仲清.越绝书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1996.
[9]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孙永选,阚景忠等.新编训诂学纲要[M].济南:齐鲁书社,
2007.
(孙崇飞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