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谈以中文为第二语言教学:古典诗词欣赏

谈谈以中文为第二语言教学:古典诗词欣赏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14578 浏览:604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中文里的精华溶入教学里,藉以引发学生学习中文的浓厚兴趣,便是从事中文教学者需要思考远虑的课题。而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更是中文教学里一个重要的环节。古典诗歌裡藴涵诗人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感悟,给与后人实质上的启迪。学生经由诗词,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在语言能力,文化认识,和文学欣赏上得以提升。本文将探讨诗词教学上的预设模式。
关键词: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习得;中国古典诗词;李清照
在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基本上与一般的中文教学有所不同。许多学生没有熟悉的中文背景知识。而就母语是中文的学生来説,他们周遭环境的亲人,在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乃以中文作为与他们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因此相对之下,从小拥有较多中文学习的机会和经验。
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课程设计上,文化的认识这部分相当重要。例如在初级中文的课堂里,经常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音,语法,汉字基本笔划,认写基本汉字的练习上。然而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Brown (1994) 提及语言在文化当中作为沟通的工具,乃具有系统性和习惯性的作用。人类一般使用语言,作为表达思维的工具 (Wardhaugh, 1976)。人们在环境中取得的生活经验,成为有系统的表达的符号,从而建立与其他人之间的关係。Geertz (1973) 认为文化是一种在象徴性的形式中,陈述人类继承的观念所形成的体系。文化的观念源自人类学和社会学,往往所强调的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再者,文化还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关係,价值,信念,和家庭生活,也就是一种社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典型的行为模式。我们人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和一种文化中,成长,受教,所有生活上的调适,所做的决定,情绪体验,和思想模式都是源自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类的生活文明滋长文化,而文化的内涵则经由生活的经验不断地累积。人类进而在心智上的潜能代代不断地进步改善。文化藉由经验和领悟直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文化是人类生命的源头。没有文化的影响,个人也就无法提升,开启智慧 (郑石岩,2004)。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藉着语言的描绘彰显其内涵,文化的面面观也同时经由语言的编篡而展示给世人。人类运用语言分享文化中的经验,同时藉着语言传递文化( Wardhaugh, 1976)。就这个关係上来説,Friedrich (1986) 认为,文化裡的价值藉由语言的结构来阐述,而人类则局限在他们的文化行为上,很明显地局限在他们潜意识的文化和语言上。
在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中文里的精华溶入教学里,藉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中文的浓厚兴趣,便是从事中文教学者需要努力的课题。而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更是中文教学里重要的一环。古典诗歌裡藴涵诗人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领悟,给与后人实质上的启迪。学生经由诗词,学习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在语言能力,文化认识,和文学欣赏上得以提升。此文旨在探讨诗词在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古典诗词欣赏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上如何运用的模式,配合现代教学技术,以期达到教学效果。
今举李清照的词作为教学课程内容裡文化的部分为例:
首先先让学生了解李清照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生长于宋朝,地处今天的山东济南章丘,李清照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世人所公认的最杰出的女词人,她与苏轼,黄庭坚(黄山谷)同属一个年代。
李清照所处的年代是属于一个封建社会,男女在诸多理由上和范围裡,仍居不平等的地位。但她有幸生长在一个优裕的家庭裡,受过极好的教育,才华四溢。她对情感的执着和笃诚,自不在话下。从她这首“声声慢”诗词当中,更流露出女词人独具的风格,以及对周遭的感悟和心境,也为中国女性写留下不同于传统的形象。
今就以她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词作中最杰出的,也是宋词中的绝唱(余茞芳,舒静,1999)。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澹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述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给学生解释这首诗词的同时, 可在翻译上加以提示。
Searching and searching,seeking and seeking, so chill,so clear, dreary,and dial,and forlorn. That time of year when it's suddenly warm, then cold again,now it's hardest of all to take care. Two or three cups of weak wine —how can they resist the biting wind that comes with evening?The wild geese pass by — that's what hurts the most — and yet they're old acquaintances.In piles chrysanthemums fill the ground, looking all wasted, damaged —who could pick them, as they are now?I stay by the window, how can I wait alone until blackness comes?The beech tree, on top of that the fine rain, on until dusk, the dripping drop after drop.In a situation like this how can that one word "sorrow" grasp it? (Owen, 1997)李清照用她那最简洁,最优美的词句描写她对人生的体会和内心深处的感受。诗人的气质在这首词里表达了她的修养,伤感,丰富的内涵。她也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但在她诸多的诗词中,并未尽表悲观,而是更积极地认识人生的真实面,继而超越升华,热爱生活。从这首诗词中,看似在叙述个人的伤感和苦难的情愫,实则也在描写反映当时北宋末年处于动乱中,广大群众的共同感受。这是超乎个人之外,属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情景。我们在她的其他诗词里,同时能领受到她的学识,才华,和爱国忧民的情怀,例如,《乌江》,《上枢密韩肖胄诗》。从而了解她的个性与为人,直接或间接影响后人生活,做人,处事的态度。
从阅读这首词,学生认识到诗词里的韵律和文字的朴素雅致。在了解和关怀的过程中,除了将语言作为学问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把语言当作工具来学习运用。学生可以进一步比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两者之间就时间空间加以分析深思,了解其中异同。在距离自今九百多年以前的宋朝,那时中国女性的地位,文化的传统行为,与其价值取向和具体涵义。个人的以及民族的命运所呈现的面貌。在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大环境之下,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使用汉语,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得以达到学习汉语的实际目的。
结语
中国的诗词朴素优雅,往往道出吾人时常想说,而又难以叙述出自内心的感受。诗词在语言文化,文学创作上至为珍贵。当学生学习以中文为第二语言时,对诗词里看似简洁,实则作用深远,常感难以体会。首先若先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再以其母语加以解释。进而比较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再就时间空间的角度分析深思,佐以彩色幻灯片,或其他现代教学技术,例如,互动交流的语言教学,让学生有直接参与感,进而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诗人的气质和智慧,逐渐地在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2]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3]Friedrich,P.(1986). The language parallax: Linguistic relativi and poetic indeterminacy.
[4]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5]Geertz, C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古典诗词欣赏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6]Books.
[7]Owen, S. (1997). Editor & Translator.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8]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9]Wardhaugh, R. (1976). The contexts of languag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0]余茞芳,舒静 (1999)。 李清照的人生哲学。台北:扬智文化。
[11]郑石岩 (2004)。覚:教导的智慧。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北卡罗来纳州伊隆大学世界语言文化系中文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