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师 >谈谈监管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方式构建

谈谈监管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方式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13847 浏览:583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和互联网运用普及,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经济交易活动大量涌现,这一新兴经济形式—网络经济,因其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市场潜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然而,网络交易具有的环境开放、主体虚拟化、行为隐蔽和方式多变等特点,因而也滋生了数量庞大形式繁多的网络经济违法行为,这日渐成为严重的社会不足。2010年互联网怎么写作投诉量上升了68.7%,2011年我国超过8%网民遇到过网上消费欺诈。我国传统的监管规制在解决3Q大战、淘宝新规等网络群体事件时显得捉襟见肘。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着网络经济违法的有效监管呢?如何革新网络经济监管方式,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网络经济市场秩序?对这些不足做出回答,需要对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为此,本论文做了如下探讨:①浅析影响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要素,对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本论文以管理学、信息经济学、行政法学等交叉学科角度,结合我国网络经济违法监管近况和近10年的CNKI网相关探讨文献,系统深入地浅析影响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要素,对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定量探讨和数量刻画。提出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主要影响要素: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主体)、网络经营群体(监管客体)、网络交易平台和政府监管网。②浅析网络交易中监管主客体博弈特点,对主客体的成本效益进行数量刻画。本论文结合我国当前网络经济运转的现实情况,引入有限理性论述,采取进化博弈策略模拟监管主体、客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找出网络经济违法监管中影响双方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探讨结果表明,国家可给予相关监管机构专项补贴;增强违法经营行为对社会、政府负效应的影响程度;应增大网络经营者违法经营的查处罚金;大力推行国家项目资金向企业的倾斜力度。③浅析网络经济违法的监管主体工作方式,构建了政府的“T周期”监管方式。本论文针对我国相关监管机构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具体监管流程,设计了一种“T周期”的循环监管机制,探讨采取马尔可夫链,计算出n阶段博弈之后的对策组合概率分布,实现预测网络交易监管对策组合的走向,并通过仿真论证了“T周期”监管机制的科学性。监管机构在采取“T期”监管期的监管方式后,能够实现加强对违法主体的信息传递,提升{监管,不违法}对策组合出现的概率。④系统浅析网络空间的经济活动规律,构建了网络经济违法的技术监管模型。本论文基于网络平台特点,以网络经济违法案件为主要探讨对象,建立网络经济违法监管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显示监管技术研发投入能够有效提升监管效率。根据探讨结论构建了“以网管网”的网络经济违法的技术监管模型,模型由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模块、电子商务监管怎么写作网模块、网络广告智能监测平台、电子商务搜索监测平台、电子证据采集平台等五大模块构成。该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模型在***市工商局电子商务监管和***市级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中得到运用。关键词:网络经济违法论文“T周期”监管方式论文技术监管模型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1

    1 绪论11-23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探讨作用11-14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11-13

    1.1.2 论文探讨作用13-14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及浅析14-18

    1.2.1 国外探讨近况14-15

    1.2.2 国内探讨近况15-17

    1.2.3 国内外探讨有着的不足17-18

    1.3 论文探讨目的与探讨思路18-19

    1.3.1 论文探讨目的18-19

    1.3.2 论文探讨思路19

    1.4 论文探讨内容与革新之处19-21

    1.4.1 论文探讨内容19-20

    1.4.2 论新之处20-21

    1.5 探讨策略21-23

    2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影响因素探讨23-51

    2.1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基础论述23-29

    2.2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概念界定和近况浅析29-32

    2.2.1 网络经济违法的概念界定29-30

    2.2.2 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30-31

    2.2.3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概念界定31-32

    2.3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近况32-42

    2.3.1 我国网络经济违法近况32-33

    2.3.2 我国网络经济违法监管近况33-37

    2.3.3 国外网络经济违法监管近况37-40

    2.3.4 网络交易违法监管有着的不足40-42

    2.4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影响因素浅析42-49

    2.4.1 探讨策略与案例42-43

    2.4.2 数据浅析43-45

    2.4.3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概念模型45-47

    2.4.4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结构模型47-49

    2.5 本章小结49-51

    3 基于进化博弈的网络经济违法监管主客体探讨51-63

    3.1 监管机构与违法企业的进化博弈演进轨迹51-56

    3.1.1 监管机构与违法企业之间的博弈联系51-52

    3.1.2 基于博弈论的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探讨近况52-53

    3.1.3 模型检测设53-55

    3.1.4 模型建立55-56

    3.2 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与演进历程56-59

    3.3 博弈模型均衡解的探讨59-62

    3.4 本章小结62-63

    4 运用马尔科夫博弈的网络经济违法“T 周期”监管方式构建63-87

    4.1 相关论述及文献综述63-66

    4.1.1 混合对策63

    4.1.2 重复博弈63-64

    4.1.3 马尔可夫链64-66

    4.2 不足的提出66-67

    4.3 “T 周期”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方式67-70

    4.3.1 “T 周期”监管规则设计67-68

    4.3.2 算法规则设定68-70

    4.3.3 混合对策重复博弈的马尔可夫检验70

    4.4 运用马尔可夫链的混合对策重复博弈模型70-74

    4.5 监管对策的检验及仿真比较实验74-84

    4.5.1 “T 周期”监管对策的检验74-78

    4.5.2 “T 周期”混合对策 N 次重复博弈均衡预测78-79

    4.5.3 监管规则仿真比较及结果探讨79-84

    4.6 修正仿真84

    4.7 本章小结84-87

    5 基于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探讨87-105

    5.1 网络交易平台87-93

    5.1.1 网络交易平台的概念87-89

    5.1.2 网络交易平台的特点与网络交易违法现象对应联系89-93

    5.2 基于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系统动力学模型93-98

    5.2.1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动态机制93

    5.2.2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系统边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93-95

    5.2.3 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构造流图设计95-98

    5.3 系统动力学监管模型的仿真结果及系统灵敏度浅析98-103

    5.3.1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模型的仿真结果浅析98-100

    5.3.2 网络经济违法监管模型的系统灵敏度浅析100-103

    5.4 基于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违法监管的结论浅析103-104

    5.5 本章小结104-105

    6 基于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模型构建105-157

    6.1 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的必要性105

    6.2 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的基础论述105-111

    6.2.1 技术监管搜索技术相关论述105-107

    6.2.2 技术监管取证相关论述107-110

    6.2.3 统一建模语言 UML110-111

    6.3 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的功能设计111-124

    6.3.1 经营主体监管模块功能设计113-116

    6.3.2 监管怎么写作网功能设计116-117

    6.3.3 网络广告智能监测平台功能设计117-120

    6.3.4 搜索监测平台功能设计120-122

    6.3.5 电子证据采集平台功能浅析122-124

    6.4 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的模型构建124-150

    6.4.1 经营主体监管模块构建124-126

    6.4.2 监管怎么写作网模块构建126-129

    6.4.3 网络广告智能监测平台构建129-131

    6.4.4 搜索监测平台构建131-143

    6.4.5 电子证据采集平台构建143-150

    6.5 网络经济违法技术监管的实践运用150-155

    6.5.1 电子商务监管系统的技术构架150-151

    6.5.2 电子商务监管系统数据库的建立151-152

    6.5.3 电子商务监管系统的搜索关键技术运用152-153

    6.5.4 重庆邮电大学电子数据取证与保全实验室运用实践153-155

    6.6 本章小结155-157

    7 结论及倡议157-165

    7.1 探讨结论157-162

    7.1.1 探讨主要结论157-160

    7.1.2 政策倡议160-162

    7.2 未来展望162-165

    致谢165-16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