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健康教育 >生态环境变迁和陕北民歌保护网

生态环境变迁和陕北民歌保护网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5761 浏览:689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陕北民歌顺利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意味着陕北民歌的价值和保护被提到了一个国家级认可的高度。然而, 陕北民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陕北民歌的现有知名度来分析,将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必须得到保护,保护的方法可以采取以生态博物馆原生态保护形式进行活态保护,以博物馆,展演厅、展览馆等现代传媒的手段进行历史性静态保护,以文化移植与建设黄土风情文化模型的仿原真性保护,建立高品质的原生态陕北民歌队等等形式。
[关键词] 陕北民歌 生态环境变迁 保护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陕北民间音乐体裁形式。在中国民歌中陕北民歌对中国乐坛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陕北民歌顺利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意味着陕北民歌的价值和保护被提到了一个国家级认可的高度。问题在于,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陕北民歌选入目录置于高台,而是如何切实地将陕北民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得更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陕北民歌保护的研究文章已经不少,提出的保护措施也很多。本文从陕北民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及对陕北民歌的保护角度,就陕北民歌的传统价值的发展与变迁,为陕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
一种民俗事象的产生,总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 陕北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陕北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陕北民歌的自然环境

陕北民歌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生长起来的,黄土高原是培养、塑造这种民间歌唱的决定性因素。黄土高原原本指甘肃、青海、宁夏祁连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南、陕西秦岭以北这一六省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地带。其内部又包括了山西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陕北高原、宁夏川区、祁连山地、陇东高原、青海川区等多种地貌,但由于以黄土为特色,故统称为黄土高原。如果说以上只是广义上的黄土高原特色的话,那么,处于这个高原中心的陕北,则更是黄土高原地理地貌的一个典型。与周边黄土高原诸邻居相比,陕北黄土高原内部塬、梁、峁、壑及丘陵、沟川纵横交错的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状貌,不仅凸显,而且更具统一性。河里流黄水、黄土地上刮黄风的地域特色更加普遍,而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牧并举,种植谷子、糜子、青稞、玉米、高粱、豌豆、黑豆等及居住窑洞等方面,均成为黄土高原自然人文景观最明显的标志。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对陕北民歌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自我封闭的大格局中,由于陕北与周围四邻存在的某些自然边界,如东侧之黄河,北面、西北面之沙漠、长城,正西之土塬、丘陵,南边之低山,使这里又在一个“大封闭”格局中建构了自身相对的“小封闭”境域,从而更加强化了陕北经济、社会、文化与外界的隔绝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传播中因地理条件而促成的一种较普遍的“隔绝机制”。它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对于地域性传统艺术的保存、保护、沿袭,却十分有利。陕北的民间艺术之所以在上千年的传播中保持并强化自己的独特个性,既得益于它们与当地生产、生活和当地民众精神的密切融合,更受惠于这种“隔绝机制”所建构起来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它随时都在着黄土地里的养分。

2.陕北民歌的人文环境

草木稀疏、沟壑纵横,可以从地理上这么概括陕北,经济上贫穷,交通上闭塞,可以这样想象30年前的陕北,也许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上千年。秦代陕北成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的战场,蒙恬曾经在这里屯耕,归降东汉的匈奴一部分移迁至此,这里曾经建立过辉煌的统万城,几乎所有在历史上和中原发生战争的民族都曾经在这里活动,占领这里的中原政权不断屯耕,少数民族渐渐的汉化,在唐时代这里已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地区了,可生存环境的恶化很快,犯罪的汉民很多要被发配到这里充军。半放牧、半农耕的生存方式慢慢地形成,但主要的食粮依靠的是农耕。
谁也不知道陕北民歌从什么时候诞生的,也无从考究哪个民族的音乐是母体。总之,很久以来它就存在了,没有人去记录它。它依靠的是口头传唱,引起我们的注意是那些牧人,在山梁上、沟谷里,而听众大多是一群默默吃食的山羊。它的小曲多数很酸很悲,多数是情歌。当然,不是只有牧人会唱,在家的妇女也会唱,更多时候它发生在一个人独处的场景里,陌生人的闯入可能会打断它。没乐谱、没记录的歌词,任何人可以根据心情即兴创作,随后可能就将它忘记了。它可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将故事唱出来,也许会传唱一方、风行百年,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歌者可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开口,只有情动于衷的时候,它才会唱起。
陕北民歌价值观的变迁

1.大潮冲击与“传统萎缩”

在热浪般全球通信、经济发展的大潮下,陕北民歌的生存现状同样很不乐观,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存活在民众的脑海之中,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在农村生活的人数直线下降,近年来农村又实行合并学校的政策,农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拥入城镇上学,家长随其做饭打工,于是在农村除了过年,一般见到的都是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幼儿。

2.人文环境的变迁导致价值观的演变

物质生活条件改变导致人文社会环境的改变,改革开放使陕北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带来了陕北人民生活习俗的演变和发展,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饭养身,歌养心”的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慢慢淡忘和消失。

3.陕北民歌传承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1)老年歌手相继离世,在世名艺人稀如晨星。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田野采风调查,每到一处,打问一个当地出名的民歌手十分困难,找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颤巍巍、上气不接下气,歌词七断八截,极少有不打绊子完整唱完三首歌的,这表明老艺人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唱歌了。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