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谈述意象意象素描教学中选择重要量

谈述意象意象素描教学中选择重要量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4388 浏览:117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综合艺术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寻找内心深处的真实体验与有效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互相转换,材料与观念的实验的专业应用能力。意象素描课程作为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把控的表现方式,自然成为综合艺术专业首选的入门课程。在意象素描课程在整个过程中,选择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意象实质上是审美者的情感、心意的物象化、形象化。”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感受、视角和兴趣点都不同,因此展现出来的作品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选择就是从所表现的对象中进行有目的、恰当的取与舍,即取自己感兴趣的因素,舍弃与兴趣点无关的因素。作为受到大量全因素素描训练的学生来说,这是突破自我的第一步。
关键词:意象素描的教学设为三个环节临摹静物写生人体写生

一、临摹-沉潜与拓展

在临摹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完成两幅作业,其一,是给学生规定一幅大师的代表作,要求每个学生认真体会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并潜下心来研究临摹作品,学习大师精湛的表现手法。其二,给学生大量的不同表现风格和领域的大师作品,让学生自主选择,选择的依据要满足至少两个条件,一是是否喜欢,二是作品中是否有自己相对陌生并想研究的的新的表现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突破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又为拓展思路打下基础,并使学生改变浮躁的、概念化的表现习惯,找到一种潜心研究的状态。

二、静物写生-探索与实验

在沉潜之后是静物写生环节,面对不同的静物,学生首先需要从中进行选择。 各组静物的摆放是多元性的,不但有传统的静物元素,而且还有学生自己搜集的日常生活用品,或通常容易忽略物体,如一草一石,墙角室内不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起眼的物体等,只要与个人经验相关的都可以入画。选择的原则要在用心观察和体味之后,选择出最能引发表现的一组静物进行尝试;其次要对该组静物的切入点进行选择与取舍。每个人的切入点应该是不同的,当作出取舍与选择时事实上已为画面作出了强化,对感兴趣的点做夸张,烘托强化它,以使作品表现的意图更为明确。当莫兰迪关注到瓶瓶罐罐之间拟人化的情感及形式氛围时杯子的无关细节可以被舍弃, 当安迪·沃霍尔关注罐子上商标传递出来的商业意味时罐子体积等因素也无足轻重。而作为艺术来说无关因素必须丧失,否则有碍于更清晰地表达画家的观点和情感;换言之,作品的创作首先是明确了目标和问题之后才能有之后的实验、研究和完善;第三,学生需要摆脱惯用的工具和材料,摆脱先入为主的定式,而以设立的切入点及预期的效果为依据,对材料和工具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尝试,以便达到满意的效果。素描工具材料不一定局限于铅笔、炭笔和纸张,要打开思路,利用身边一切可能的,只要可以达到效果,就可以大胆使用;最后,是表现手法的选择,在破与立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并不断尝试,在多种可能性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进入到一种实验状态。

三、人体写生-发掘与表达

人体写生环节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察对象过于单一,学生在选择、构图和深入表达时容易习惯性追求画面的所谓的“完整”,只追求准确的画面关系、结实的形体和扎实的造型能力,最终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而这恰恰是艺术教育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付晓东在《记录、静物与乡愁-谈贾樟柯的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一文中说:“也只有通过这些琐碎的却又亲切的,浅近的却又直至内心的个人经验,才能把我们从俗套和惯性中解放出来,重新撩拨起经验的衍波。”虽然作者所谈的对象和元素不同,但其根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和选择独特的,“直指内心的个人经验”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至关重要。
确定了切入点之后,学生仍然需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学生关注的不是“画种的区别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是自己的观念的建立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技术语言的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绘画工具,所展现传递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如炭条在普通的素描纸上所画出来的效果,与炭条在光滑的铜版纸或卡纸的光面上所呈现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前者对比强烈,而后者炭条本身是附着力就很差,再遇到光滑的纸面,就会出现朦胧的、淡淡的、斑驳跃动的和微妙生动的画面效果。所以,在选择工具材料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根据作品的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大胆的尝试,这样呈现出来的作品,其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并赋予不同理念和情感。有的同学关注的是画面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感,有的同学关注的是情感的表现,有的同学则通过联想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念,而有的同学甚至将人体与自己的潜意识或梦境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作品风格。
在意象素描的教学中,选择问题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的不只是作业,而是具有独立思想和理念的作品。当然每走一步都是艰难和痛苦的,因为这需要学生在选择的同时,要大胆的舍弃熟练的但却与作品表现无关的技巧,不断寻找和尝试新的可能性,也许有的学生最终没有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语言,但在这一蜕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开放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敢于质疑的学术精神,不断探索的实验状态,这才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
参考文献:
崔君霞,王静.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M].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谭平.精神的游历滕非[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