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实验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实验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7002 浏览:234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提高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运用的实效性,运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班采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控制班采用传统讲授法,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差异;两班学生的教育理念没有显著差异;两班学生的教育能力有显著差异;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是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信息技术案例教学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吕林(1979-),女,四川成都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四川绵阳62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绵阳师范学院青年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B2009010)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23-02
一、引言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色、担负未来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它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而授课对象又是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范生,传统的讲授难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环节上架起真正的桥梁①。案例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被视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最有希望的改革途径②,已广泛应用于公共教育学课堂,使更多的教师看到了提高教育学教学效果的曙光。然而,案例教学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案例来源匮乏、教学程序形式化、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提高案例教学运用的实效性,笔者尝试整合案例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传统讲授法,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影响,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推动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尝试,并积累一定的经验。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某师范学院正在进行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师范专业学生,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前,采取抽签的方式把两个班随机分成实验班和控制班,抽签结果一班是控制班,46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36人;二班是实验班,46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34人。
2.研究变量。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传统讲授法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分别在控制班和实验班实施。传统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案例,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平等对话、积极研讨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教育原理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因变量为教学效果,具体为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学习兴趣、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表现及变化。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实验班与控制班是学校编制班级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了生源均衡性的普通班级,在知识水平、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基本相同;教学由同一名教师进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内容都相同;为了避免实验效应,在实验之前以及进行过程中,教师对两班的教学态度、热情和期望都是平等的;教学时间相同,实验前后均在同一时间采用相同的测试指标和方法对两班学生进行测试。
4.研究工具。公共教育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由研究者编制,目的在于了解两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学习兴趣的初始和变化情况。问卷包括30个题项,理论上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8,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56~0.825之间,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开放式调查问卷由前测和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后测两个问卷构成,两个问卷均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提出一个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育案例问题,了解学生的教育理念、能力的初始和变化情况。由研究者从教育理念、能力两方面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采用五点记分法,请从事公共教育学教学的9位教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同一地点同时评分,采用评分的平均分来进行数据统计。第二个问题是询问学生想从和已经从教育学学习中获得哪些教育理念和能力,并请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和建议,更开放式地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能力的初始和变化情况。
5.实验程序。一是实验前测;二是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实验班“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以下步骤:第一,精选案例;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第三,以开放式网络平台的方式对案例进行讨论;第四,综合评价。控制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按照教育学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最后进行实验后测。
6.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

3.0 for Windows。

三、研究结果

1.两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的比较。表1结果显示,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进行前测,T检验结果显示:两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差异水平都不显著(P>0.05),说明实验班与控制班具有同质性,符合实验条件。实验后,对两班学生进行后测,T检验结果显示:两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差异(P<0.001);教育理念没有显著差异(P>0.05);教育能力有显著差异(P<0.001)。
2.两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变化的比较。表2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差异(P<0.01),教育理念没有显著差异(P>0.05),教育能力有显著差异(P<0.001);控制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四、讨论
1.学习兴趣的变化。在实验前,两班学生都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在学习兴趣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两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高,但控制班提高较小,实验班提高较大。在实验班的教学中,由于案例选择的渠道拓宽,使案例更加完整丰富。而且,把案例以生动、逼真的多媒体形式呈现,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甚至产生共鸣。加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励其情感,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能使自己从狭隘的、个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转向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能与同学分享各种不同的观点,放开自己的思想,以便能接纳多样化的观点,在这种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教育理念的发展。在实验前,两班学生都具有比较模糊零散的教育理念,实验后,两班学生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差异不大,说明两种教学方法都能对学生教育理念的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对复杂的教育实践有了明晰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学生最后形成的理念是内化了的理念,是通过“做中学”主动树立的理念。在控制班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建构,在学习教育原理的同时,也形成发展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应将讲授法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结合运用,还可穿插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方法。
3.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实验前,两班学生都具有比较粗浅的教育能力,又由于他们在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基本一致,先前的教育能力没有太大差异。实验后,两班学生的教育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控制班提高较小,实验班提高较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对学生教育能力提升的作用有:第一,分析案例是一种“准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案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例的比较、分析、解释和评价,体会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第二,案例教学过程本身就蕴涵着教育反思,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就必须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第三,在对案例的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变得丰富多样,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既学会共享快乐,更学会共享责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五、结论
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与传统讲授法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教育能力具有明显作用;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教育理念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促进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是实现公共教育学教学目标,提高其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应将讲授法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结合运用;由于本研究属于准实验研究范畴,在研究过程中受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工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有待更加深入地开展,因此,结论的可推广性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检验。
[注释]
①李东斌,卢敏.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型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6(9):114.
②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 ucation Resercher,15(2):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