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教师德育 >“辛苦遭逢起一经”新解

“辛苦遭逢起一经”新解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4049 浏览:128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首联注释有误,正确理解应是“一旦遭遇到元军入侵,生活就变得这般漂泊辛劳,在荒凉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已经度过四个年头了。”
关键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注释;新解
1009-010X(2012)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08-0040-02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一直入选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激励着众多学子的爱国情结。其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课本注释为:“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的一种经书。”《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的解释是:“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其它资料如《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遭逢, 遭遇。起一经 ,依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出来做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本想掌握一门本领为国出力,然而遭遇是很苦的。”郭锡良主编、王力校订的《古代汉语》解释为:“遭逢,遇合,得到君主信用。起一经,由于精通一经而中举做官。这句是说自己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君主赏识,开始了仕途。”
这些资料文字虽稍有差别,释义却大致相同,即认为“一经”是指一种经书,“辛苦”是始于科举中第。纵观文天祥不平凡的经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使前后意义失于联系,未能正确反映抗元英雄的真实情感。

一、“一经”是否指”一种经书”

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比较早,汉代的察举选官已经分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并且也考试策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博士就是对经书有专门研究并且要传授学生的学者。儒术独尊以后,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齐备,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学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两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经典便扩大到“七经”了。
在唐代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连同《诗》《书》《易》共“九经”。《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这就是所谓“十一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即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尔雅》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经典便成了“十三经”,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南宋以后,有人把“十三经”以及比较好的注、疏、正义合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又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在一起,并撰写《四书集注》,朝廷确定为官学的教材,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进入“四书”时代。
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介绍,正式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当时隋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宋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说明宋代科举既考经义也考论策、诗赋等等,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即使只考经义,它也应包括上述所列“四书”或“十三经”内容,只依靠“一种经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当时科举制度所不允许的。
文天祥于1256年21岁时参加殿试,作“御试策”,文思泉涌,运笔如飞,不经草稿,一挥而就,提出了“改革社会现状、培育人才、富国强兵、加强海防、整顿朝政”等多项主张,显露其成熟的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皇帝从601名进士中钦点他为状元,这是文天祥综合素质集中体现的结果。
把“一经”释为“一种经书”,可能是参照了司马迁《史记》“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中的用法;但于《过零丁洋》并不适用,因为那样解释“一经”太过表面化了。
那么,“一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据《现代汉语词典》:“一经,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在诗中,“一经”特指“元军入侵”的行为。“辛苦遭逢起一经”意在说明“一经遭遇到元军入侵这种行为才有了四年来抗击侵略如此辛苦的结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耕田》:“燥耕虽块,一经得雨,地则粉解。”和李白《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中的“一经”均作此解,可为佐证。这种用法略等同于“一旦”,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即是。《学生规范词典》对“一经”的解释略同于此,是符合诗意的。

二、“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

“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诚然,读书人是“辛苦”的,需要“十年寒窗”、“铁砚磨穿”,但那是天下举子的共同遭遇。自幼聪颖且胸有志向的文天祥岂有不知,还要占用笔墨在惜字如金的小诗中赘言?“辛苦”是否指科举入仕,不妨把文天祥“入仕”的过程说一说就明白了。
史载文天祥于1256年考取进士后不久,即因父亲过世回家守丧,期限三年,实际守丧二十七个月。1259年,蒙古大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以进士身份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求斩杀董宋臣以安人心。”然贾似道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沉于酒色,贾似道又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此后十几年间,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可见,自科举得中后的十几年间,文天祥并未以“实职入仕”,何来“辛苦”?
文天祥的“入仕”发生重大变化是基于响应谢太后的起兵勤王,“辛苦”便接踵而来了。
1274年,忽必烈率2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恰在此时死去,年仅四岁的赵显即位,是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得知消息即散尽家资,招兵写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开始了戎马生涯。后在吉州、常州、临安、龙岩、梅州皆有战事。在常州,义军苦战,由于淮将张全率官军隔岸观火于前,临阵脱逃于后,致义军五百人壮烈殉国。1275年冬,文天祥又奉命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余者仅六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吓得竟连夜遁逃。文天祥临危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在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威胁,慨然表示抗战到底,竟被扣留,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后在镇江虎口脱险。但元军施以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遂屡遭猜疑戒备,蒙不白之冤,颠沛流离,历经千难万死,辗转抵达温州。
1277年,元军进攻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损失惨重,其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冬,文天祥率军进驻潮阳,元军发起猛攻,文天祥转移至海丰,行至海丰以北五坡岭,元军追至,文天祥被俘。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以,文天祥之“辛苦”不在科举入仕,而在起兵抗元的戎马生涯,这才符合抗元英雄的本意,才与事实相符。

三、这首诗的表达层次

统观这整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联为第一层,着重叙述抗元四年来的遭遇,慨叹了抗元事业的失败;尾联为第二层,即在叙述的基础上抒发作者以死明志、忠心报国的坚强决心。如果认为首句“辛苦”缘于科举入仕,则不仅与第一层内容不符,且与全诗主旨相悖。
综上,首联应释为“一旦遭遇到元军入侵,生活就变得这般漂泊辛劳,在荒凉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已经度过四个年头了。”
参考文献:
[1]邱立坤.知道点中国历史[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2]臧瀚之.二十五史故事[M].北京:京华出版社.
[3]王 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