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科技哲学 >分析忘我庄子“忘我”思想和怀素草书

分析忘我庄子“忘我”思想和怀素草书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4236 浏览:105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唐代是中国书法进展的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环境空前的繁荣为书法的进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创作空间。在唐代,各种书体获得空前的进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不仅在个人的书法造诣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也为后世的学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范本。在这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当中,怀素作为在草书造诣上有很大突破的代表之一,他在书法界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不可动摇的。怀素草书最大特点,在于他不仅正确的把握传统书法精神,还能通过自身的修养,特别是他对于宗教文化的理解,将其融入到书法艺术中。他把对自然的感悟,用书法的形式表达出来,犹如把自然界的力量加入到其雄强畅达的书风中,提升了其书法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审美力度。以一直延续至今的怀素书法热中,其草书魅力可见一斑。探其理由,除怀素草书给人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外,主要还在于其本人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勤奋苦学的学书精神。本论文用考证、剖析等策略,对怀素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深入的探讨,尽可能通过浅析庄子及庄子哲学、庄子“忘我”及其影响、怀素草书的形成理由和美学思想、“忘我”与草书等不足,探究怀素草书的艺术风格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庄子及其哲学思想。系统的浅析庄子的生平、代表作、历史背景、哲学思想及其与后世书法的联系。庄子作为道家人物之一,他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他在代表作《庄子》中阐述了他关于对自然、社会、文化、交往等一系列不足的看法。庄子不仅在探讨哲学的领域为后世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的学书者们不断地探讨。第二部分,怀素与草书。全方面的阐述怀素的人生、才智、性格、修养等,讲解怀素的生平,以及其个人书风形成的原因。也是下文展开论述的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庄子“忘我”在怀素草书中的体现。这一部分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怀素在艺术创作中做出的成果。(一)怀素作品《自叙帖》中“忘我”的体现;(二)怀素创作状态的癫狂“忘我”;(三)庄子的哲学思想与怀素草书;(四)怀素的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证明怀素草书艺术风格的即受到庄子“忘我”思想的影响,也与自身的努力、修养及革新意识不无联系。他最终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时代艺术进展。第四部分,对书法创作的启迪。具体的浅析了书法创作时对创作状态的要求以及对创作者个人修养的要求,进一步说明在书法创作时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基本素养,在创作历程中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最后,我们在学书的历程中不仅要遵循古法,而且要在学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有所革新。书法艺术的真正含义还有待我们继续去探究、学习。关键词:庄子忘我论文怀素草书论文怀素忘我论新精神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0

    绪论10-14

    1 庄子及其哲学思想14-21

    1.1 庄子简述14

    1.2 庄子哲学思想14-19

    1.2.1 庄子的思想——“道”15-16

    1.2.2 庄子的“逍遥”思想16

    1.2.3 庄子的“虚静”思想16-17

    1.2.4 庄子的“忘我”思想17-19

    1.3 “忘我”思想与后世书法19-21

    1.3.1 “忘我”思想对后世书法的影响19-20

    1.3.2 “忘我”思想对唐代书法的影响20-21

    2.怀素与草书21-27

    2.1 怀素概述21-22

    2.2 怀素草书形成的理由22-27

    2.2.1 社会环境的影响23-25

    2.2.2 个人因素25

    2.2.3.佛学的兴盛25-27

    3 庄子“忘我”思想在怀素草书中的体现27-40

    3.1 怀素作品《自叙帖》中“忘我”的体现27-30

    3.1.1 精湛的笔法28

    3.1.2 丰富的墨色28-29

    3.1.3 夺人的取势29-30

    3.1.4 一气呵成的章法30

    3.2 怀素创作的癫狂状态——“忘我”30-32

    3.3 庄子的哲学思想与怀素草书32-38

    3.3.1 庄子的“忘我”与怀素的“忘我”32-33

    3.3.2 如何达到“忘我”的路径33-35

    3.3.3 怀素草书的革新——“忘我”的境界35-37

    3.3.4 书法境界的“忘我”37-38

    3.4 怀素的影响38-40

    4 对书法创作的启迪40-42

    4.1 对创作状态的要求40

    4.2 对个人修养的要求40-42

    结论42-44

    致谢44-4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