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历史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案例和分析中专生

数学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案例和分析中专生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14423 浏览:596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地在把新课程中所学习的新理念、新方法实践于课堂之中,以使学生实现真实有效的学习。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所想与所做之间有着差距,教学行为上的偏差使我们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我们来关注以下案例。

一、关于动脑——这样的开放性思考有效吗

片段一在教学退位减法时,老师出示例题:23-7=?说:“小朋友,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小脑袋积极地在思考,小手在忙碌地摆,孩子们的这个过程是开放的,所以他们的情绪也很兴奋,一边动手一边还七嘴八舌地论个不停。在汇报算法时,学生甲边说边演示:“我先把23分成10和13,从10根里面去掉7根,还剩3根与13根全起来得16根。”教师听了既没表扬也没批评,只是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其他孩子:“还有其它算法吗?”学生乙说:“先从23根里去掉,根,再去掉4根,就剩下16根了。”教师听了仍未表扬和批评,只是有些着急地说:“还有其它算法吗?”其他孩子看见老师没有表扬前两位同学,原来举起的小手悄悄放下了。学生丙终于举手了,说:“我把23分成10和13,先从13里去掉7根,还剩6根,把6根与10根合起来得16根。”
这时教师才松了口气,高兴地说:“这位同学真聪明,想出了好办法来算23-7!”教师接下来又说:“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位小朋友的方法,一起用小棒重新摆一遍。”
我们不禁纳闷,为什么教师只表扬学生丙,而不表扬学生甲、乙呢?难道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不够好吗?仔细一想,哦,原来教科书就是用这种算法来算23—7的。
片段二在“角的度量”这一课中,教师让大家观察量角器,并在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观察结果。
生:我看到了量角器上有刻度,而且有数字。
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上面有很多线。(师指明:这些线叫做刻度线。)
生:最下面的正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师:对,这个相交的点就叫中心点,还有这条最长的刻度线叫做零度刻度线。)
生:两边的角度都是从0度到180度,但是方向是相反的。(随着学生汇报,教师电脑演示)
师:观察以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会有内圈和外圈?
生:为什么上面有那么多刻度线?
生:零刻度线有什么用?
生: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
生:量角器是怎样量角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锐角,让学生试量度数,小组交流后汇报测量方法。
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案例一中,原本生动活泼的一堂数学课,一念之差就变成了机械单一的计算课。而原因就在于教师生怕学生的思维像一只气球,放得越开,就会吹得越大,最后会炸掉。尤其是一句“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摆一遍”的命令,更是一笔抹杀了前两个孩子富有个性的算法,也无形之中吹灭了课堂上闪现的创造火花。而在案例二中,在课的开始教师就把“认识量角器”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其思维的空间顿时得以拓展。相信在这样的“开放性思考”的活动中,学生对于量角器的认识及量角的原理一定铭记于心。

二、关于动口——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片断一某节数学课上,由于教师的教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这位教师便急中生智,信手拈来一个问题,马上让学生相互大声讨论,课堂顿时显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美其名曰“合作学生”。但我们只要静心观察,不难发现问题有二:其一,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相互讨论,于是只有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只是充当听从的角色。其二,很多孩子在讨论中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我发言而不愿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于是往往会造成“大家抢着说,却什么也没听清”的后果,这样的讨论就象一窝嘈杂的麻雀。
片断二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教师首先提供材料,让学生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以下3个长方形的面积:(1)长4厘米,宽2厘米;(2)长5厘米,宽4厘米;(3)长10厘米,宽3厘米。学生动手操作以后进行讨论,笔者认真倾听了其中一小组的“精彩讨论”。摘录如下:学生甲(中等生)发言:“我是沿着长摆,看看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再沿着宽摆,看看能摆这样的几排。最后算出一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这样太麻烦了!”学生乙(后进生)补充说:“量最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的小正方形都不够用了!”学生丙(优等生)说:“其实我们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只要用尺量一量长和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了!”学生甲和乙连声赞同。并用这种方法很快求出了第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反思:由于教师对讨论的认识过于肤浅,对讨论的组织过于简单,常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成为类似于以上课例中的“无用讨论”。那么,如何让课堂讨论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只有合理的组织,才能发挥其有效性。真正有效的讨论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的对话相互交流、合作激励,把学习的过程创设为个性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以上这些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是有效学习?有学者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感受。经验又是一个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它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自主地思考。操作性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并不重。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实而有效的数学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