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历史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21400 浏览:950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学习资源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的、填鸭式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优质高效课的背后浸透着教者多少辛勤的汗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探讨课标,认真备教材,关注学情,研究教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学习权下放给学生,老师应当成为开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引路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生成,多一份期待,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做了以下四点思考: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深度地解读文本,探寻生成之“源”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份智慧的启迪、生成的灵动,自己的学生能积极、主动、有效地投入学习;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潜心地剖析教材,为教材把脉,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寻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处于有效、高效的学习的状态。可以说深度地解读教材是取得这一效果的前提。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怎样解读好教材,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我认为就一篇课文而言,首先要明确课文所处的单元的特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次要深度地挖掘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概况。当然最重要的是明确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思考采用怎样的教法与学法,寻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科学的教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如:我在解读《谈礼貌》这篇课文时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肯定有它的中心观点即提出问题,论证中心观点的论据即分析问题,课文的结尾即解决问题。议论文要上得出彩很不容易,我进一步来深度地来解读文本,有了进一步的发现,文中举了三个例子“牛皋和岳飞问路的故事”、 “小学生踩裙”、“朱师傅刮破周总理脸”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深入分析原来这些事例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讲普通人的,也有讲伟人的。论据搜集全面并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更透彻说明文章要阐述的道理。那么该如何将这枯燥无味的议论文让学生感兴趣学呢?我在备课时发现“牛皋和岳飞问路的故事”更便于教学实施,备课时就将重点围绕“牛皋和岳飞问路的故事”展开,我设想让学生默读这一段落,找一找两人向同一位老人问路为什么结果不同呢?圈一圈、画一画两人向同一位老人问路的语言、动作、神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就会深入思考,学习的自主性就能被调动起来,分析两者问路结果不同的原因。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探寻文本的生成资源,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深刻地明白文章要阐述的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运用文章的留白部分,让学生学会补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人听了两者的问路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感悟到“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只要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透彻地解读文本,探寻具有思维张力的生成之“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完成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建构,为更好地实施教学引入一泓源头活水,为课堂上的生成做好铺垫,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科学的教学设计,激活思维之“舟”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被点燃,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设计时,注意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与梯度性。比如以《海伦?凯勒》为例,问题的设计要从整体入手:海伦的精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不屈不挠,围绕这一点,课文写了海伦的哪些事迹呢?从主问题入手,还要系统地展开分析:文中哪些语段和词语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批注。然后通过交流来品词析句,体味人物的精神品质。当然教学设计也应由浅入深,再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还要深化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并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设计拓展交流环节: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从海伦的事迹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就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启迪学生的思维,升华文本的主题,促进课堂的生成,这样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思维之“舟”就能被激活,有了强劲的动力才能驶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独特的情境创设,汇集情感之“流”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从整体入手,层层推进,采用剥笋式的方式,品词析句,进行朗读指导,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品词析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我在教学的《爱如茉莉》,真爱为什么如茉莉?茉莉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说爸爸妈妈间的真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你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卷划出关键词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从整体入手,这样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通过细读,感悟父母之间平淡无奇的爱,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来体验爱的真谛,每交流完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概括爱是什么?学生分别概括出:爱是妈妈虚弱的叮咛;爱是妈妈善意的谎言;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背影;爱是父母执手而眠的情景;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最后我将学生的理解归纳并串联成一首《爱如茉莉》的散文诗:
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深深的牵挂;
爱是妈妈虚弱的叮咛;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背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那双手;
爱是爸爸关切的话语;
爱是清晨淡淡的阳光;
爱是病房里那簇芳香的茉莉。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又充满诗意。
让学生通过朗读,真切地体会到文本的情感内涵,感悟到爱的真谛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品味到爱的平淡无奇,爱得洁白纯洁,爱的幽香。这样本课难点的突破就显得亲切、自然,一气呵成。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无法想象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动态地重构教学,定会生成出比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进行点拨,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汇集到一起被自然引入一扇门,这样就起到了于无声处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本分分为学生着想,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话语权真正地还给学生,学生一定能还给我们一个精彩灵动、个性张扬的课堂。“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让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科学、有效、宽松、和谐的空间,学生一定会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展翅高飞,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陈锁斌. 语文课文空白的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诱导艺术[J]. 《新课程》期刊社.2010-12(A):111
张志豪. 动态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J]. 《新语文学习》杂志社,2009-2: 22-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