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分析公信力影响政府公信力外部因素

分析公信力影响政府公信力外部因素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3786 浏览:581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日益凸现,各类件的相继爆发不断在拷问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问题。因此研究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而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政府公信力 社会环境 社会结构
政府的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政府推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可以说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求:“财税金融、要素、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资源展开行政活动并由此而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行政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怎么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水平也不断的提升。根据《小康》杂志2011年7月发布的《2010—2011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2010—2011年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指数为65分,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从2005年至今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有关政府公信力调查的走势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小康指数始终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运行。
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指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人道、、法治、科学、廉洁、文明、怎么写作、效能、改革、创新。笔者则认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更集中表现在四个程度,即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政府的依法行政程度,政府的化程度和政府的怎么写作程度。当然这些因素的分析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内部因素分析。但是政府也是一个主体,也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也要面对周围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正面的或负面的效应,从而也会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影响。因此,就我国而言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外部因素能够使我们更全面的认清政府公信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经济体制变革

建国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短短30几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此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向我国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如此多的人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效率,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平,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但是很可惜,我国在推行此项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多是依赖于权力主导或政策倾斜。这就使得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权力的市场化,这一方面阻碍了我国正常社会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寻租事件的发生,政府官员的腐败,那么这必然会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且,一些民众,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国有企业工人,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都由企业包干,享受着稳定的收入,丰厚的社会福利。但是,市场经济的推行,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改革,确实让他们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工人老大哥”一夜之间转变为“下岗工人”。所以在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会怀念计划经济,而且又受到自身认识的约束,就会对政府推行市场经济改革产生质疑,从而对政府产生不信任。

二、社会结构变动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为多个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等。阶层的分化必然带来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而政府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不同群体的需求,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群体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不满的情绪,进而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其次,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呈现结构定型的特点。社会结构的定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的一种常态,但是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社会的定型必须与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并存。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定型恰恰就是缺少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过去社会所存在的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的现象又开始出现,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穷二代”则表明了社会地位开始具有继承性。试想如果社会底层的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勤奋丝毫不能够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那么社会底层的民众必然会对这个社会的统治者——政府表示不满。

三、贫富差距格局

目前中国基尼系数接近0.5。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0%,而低收入和偏低收入人员合计比重则超过60%。[3]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而美国则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4]而且,我国的贫富差距仍然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国家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揭示,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回望我国的贫富差距格局的形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政策造成的。
首先,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同时企业营业盈余所占比例也在明显上升。过去几年中企业利润占GDP的比重由19.0%上升到31.3%。2002年之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2003年下降到49.6%,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39.7%。[5]由此可见,国家、企业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劳动者的收入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国强却民不富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国家经济总量早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感受到第二大经济实体给我们自身所带来的丰厚利益和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这和我国的人口有关系,但也和我国的这种不恰当的分配格局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险设计不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科学。公平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理念,也是其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无论从享有社会保障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还是从参与者权益保护的程度来衡量,都存在欠缺公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在制度设计中出现一些缺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保险二次分配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穷人向富人的“转移支付”。在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险由个人、单位和政府三部分组成,而且职工基本社会保险与职工的工资总额相对应,也就是说,工资越高,社会保险越高,国家给予的补助越高。因此一般而言,原本工资就比较高的家庭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得到的单位和国家的福利,往往要高于工资较低的家庭。这也就有可能使得社会保险成为由低收入群体向高收入群体进行社会财富转移的再分配机制。那么原本想要通过社会保险这种二次分配的方式实现缩小社会差距的目的,结果不但没有缩小差距,反而使得两者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思想观念变化

我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的文明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随之相适应的则是我国公民的意识开始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高高在上,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为君,其他人皆为臣,也可为“臣民”。臣民处于被统治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格,更没有所谓的权利,君王完完全全的掌握着臣民的命运,整个社会处于“人治”社会之中,臣民与君王是不平等的关系。广大的民众即“臣民”也将这种状况看作是正常的社会状态。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我国传统思想中的“臣民意识”开始逐渐地向“公民意识”转化。公民开始有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等等。这当然要得益于我国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才为我国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公民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有公民意识,才会真正的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例如,面对惨烈的,我国的广大民众,并没有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是与政府一道共同担当起拯救同胞的责任;北京奥运会,一百七十万志愿者所挥洒的汗水更是折射出的是我国公民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也使得的民众对政府不再是惟命是从,人们开始理性的思考政府的行为,自觉的监督政府的作为。
参考文献:
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2008-11-05
孙立平.社会结构定型与精英寡头统治的初步凸现[J].新远见,2008(11):27
[3]哑铃如何变橄榄“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N].光明日报,2012-06-09
[4]有钱人的榜样[J].法人,2010(9).
[5]孙立平.当前中国的贫富格局[J].金融博览,2011(8):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