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简析视域技术视域下网络和宗教耦合和互补学年

简析视域技术视域下网络和宗教耦合和互补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9750 浏览:353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技术与宗教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耦合”的可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能拓宽宗教传播渠道和活动平台,还可以开辟宗教信徒群体认同的新路径;真正的宗教既能补充技术视域下网络偏重物质的单一性,又可以缓解网络中产生的行为失范、网络犯罪、信息冗余等负效应。
关键词:技术;网络;宗教
1002-2589(2013)12-0055-03
网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同时缩短了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等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并提供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的渠道,加速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也把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拉进由虚拟空间组成的“准环境”中。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其主要特点是使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与网络技术结合虽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二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应用广度和对社会影响深度。从当下生活中网络技术和宗教耦合与互补的种种迹象看,以往传统理念中认为科学技术和宗教是相互对立、彼此排斥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辩证思考或者是给予特别前提的限定。

一、网络拓宽宗教传播渠道和平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资源整合,拓宽网络中的各种传播渠道和活动平台,人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从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据外媒报道,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发布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网民总量已达到22.7亿,较5年前的11.5亿将近翻番。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网络提供的怎么写作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膨胀。可以说网络的迅速崛起也把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拉进由虚拟空间组成的“准环境”中。这种准环境是一种印象的世界,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相信“准环境”就是现实世界。在这种“准环境”中,人们享受着开放、自由、加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生活,能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带来的快乐和刺激,所以网络技术抑或者是网络资源成为大众热爱和追捧的新宠。网络又是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其有效和廉价的传播方式,不仅打破了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的垄断性和高成本,还对传播内容产生巨大的倍增效应。宗教的传播方式已经历了口径相传、文本传播、广播传播、电视传播,作为社会大系统中子系统的宗教几乎搭乘上了每一次传播媒介变革的列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已是大势所趋,再者宗教的生命力就在于有人信奉和认同,宗教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和活动平台争取广大的认同,所以宗教必然要搭乘上这趟列车。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际互联网与现代通讯设备和各网络用户联系起来,散布在世界上的宗教组织可以建立自己的宗教网站,不仅能帮助信徒方便地完成各种活动,还能吸引非信徒了解宗教信条。宗教网站中不但可以放入自己的相关资料并实时分享本宗教的动态,还可以加入其他链接,如天气预报等,更可以开设留言板、在线活动板块,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视听、互动,多种媒体并用,进行透明化的宣传。通过宗教网站不仅可以实现远程传教,还可以做宗教电子商务、进行宗教学相关研究。目前和微博是网上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台,通过群组搜索可以找到与宗教相关的交流区,宗教微博也有一部分,这些群和微博有的是由组织设立,有的是由个人设立。这些群和微博的规模不大但是已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网络拓宽宗教传播渠道和活动平台的力量。
二、网络开辟宗教信徒群体认同的新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实世界中的宗教被带进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上自由平等的对话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宗教信仰者更充分地认知宗教信徒群体内部、不同宗教之间的共同或差异,提高对自己团体的认同度。宗教的英文表达“religion”就是“再一次连接”的意思,其本质上就提倡向根源回归,具有融合、聚合的功能。从此来看,网络技术带来虚拟空间中宗教信徒的群体认同和宗教本质上追求的归属是相契合的。作为宗教信仰者的个体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同一宗教的所有信仰者,但是他们相互连接的意向却贮藏在每一位信仰者心中。在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中,每个宗教信仰组织都可以被当作想象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在网络的时空抽离机制中同样可以建立群体认同的语境,实现“虚拟的共同在场”,虚拟空间传播的开放性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话语空间。群体的形成有赖于个体成员拥有对群体的历史、经验、价值观的共同感受,这需要成员超越时空形成集体记忆。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无法挽留住历史的脚步超越时空。但是在网络技术促生网络虚拟世界蓬勃而起的时代,物理距离可以消弭,时空可以超越,同种宗教超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在这里可以清晰窥见,不同宗教间的文化交流亦可以实现。
网络通过对时空的压缩与延展建立了“虚拟教堂”及其他一些宗教活动场所,人们可以随时参加教会活动、礼佛参禅,获取宗教知识。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空间,更拉近了信徒和宗教的距离,增加了信徒更加虔诚的宗教信仰。当人们获取宗教知识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时,就极易实现对传统宗教礼仪、习俗差异和界限的超越,实现信徒的自由表达和平等对话。当沟通变得更自由通畅时,信徒会对不同教派之间的差异加深认知,更容易实现群体认同。从信徒的角度来看,“虚拟教堂”不仅改变着信息的传播、交流方式,还改变着对作为信仰的传统宗教的群体认同。“虚拟教堂”实现的是宗教活动的虚拟在场,建构了在肉身缺席的情况下神职人员和信徒的共同出席。于是群体成员都抽象为象征性的符号交流互动。这种对真实世界中场景的重现,建构了信徒通过网络对宗教的群体认同,这种对宗教认同的本质没有变,但是群体认同的路径确是异于传统方式,网络技术提供的虚拟环境、抽象的符号对信徒群体而言是一种新印象、新认知。

三、宗教补充技术视域下网络的重物质性

自从人类社会的发端开始,技术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西方早期,一般将人类活动的技能称为技术。到机器工业时期,技术被理解为代类活动的装置,如工具、机器和设备。我国著名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从三个角度对技术做了阐述:一是技术的功能特性。“技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转换。人工化是doing和making的实践行为和过程,技术是行为,是实践,而不仅仅是思考或知识,不仅仅是technology。”二是技术的社会目的和作为过程的特性。“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活动。”三是技术的结构性特性。“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与人有密切的联系,还主要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技术虽然能帮助人类解决物质文明方面的问题,并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精神归宿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网络技术作为整个大技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技术的单一性,无法解决人类在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范畴中实现其价值。“真正的宗教并不等于迷信,迷信是宗教的糟粕。宗教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能激发人们崇高、虔诚之念和永恒的精神,使人献身于一种伟大的目标,心灵有所寄托,免受生活压力和孤独感的折磨。”[3]因此,宗教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个体能从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由此补充技术视域下网络的重物质性。
随着网络技术将视听、互动,多种媒体融合并用,互联网中的生活更加丰富。网络生活的全天候特性,催生了网虫、宅男、宅女,甚至有些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强烈的依赖性已经达到成瘾的地步。这些重网瘾的人群可能是受到不和谐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学校中得不到肯定、自身控制力差、需要自由空间的渴望使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获得心灵的慰藉。心理学认为网瘾是一种精神病,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人性不完善的表现。当下社会中对控制、消弭网瘾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缝合心灵的伤口,完善人性。汉斯·昆曾指出,“宗教(作为广泛的思想、最高的价值、绝对职责的表现)是实现人性的最佳前提,即:若要在一个地方将博爱作为真正的、无条件的以及普遍的职责来加以实现以及具体化,那就恰恰必须具备宗教(这是一种最高标准)”[4]。“宗教就是道德”,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宗教的理解。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吸收和接受宗教价值观中有益的成分。

四、宗教缓解技术视域下网络的负效应

“技术是把双刃剑”,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并存着贻害人类的危险。网络技术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作为技术中一个新的存在形式,它依然体现的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运动形式,因此,它具有其他技术所共有的属性,也具有“双刃剑”的性质。网络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存在模式,它正在冲破一切障碍实现全世界的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网络技术虽然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进步、促使人类自由实现等正效应,但是也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网络犯罪、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信息冗余等负效应。为确保网络尽最大可能偏向造福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除了从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中找解决途径以外,还需要从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解决之道。
“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宗教意味着最大限度地达到人的自我外在化,最大限度地达到人向实在输入他自己的意义之目的,宗教意味着把人类秩序投射进了存在之整体。”[5]基于此理念,宗教必会用极具神秘感的特殊力量规范塑造网络负效应这一客观存在。宗教首先通过崇高的信条规范网络行为,纠正网络中人们行为的偏颇,抵制网络犯罪,减少造成的负面影响。道教有“清虚自守”的理想追求,崇高的追求中展现了严于律己,清心寡欲的做人理念;佛教中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纠正人们错误的价值追求,引导其改邪归正。“清虚自守”才能让自己有时刻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外在约束力相对薄弱的虚拟空间不侵犯、不做恶意侵犯他人的事情。“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才能让那些网络们尽早知道窃取国家、军事、银行信息对国家和人民经济和安全带来多么大的威胁,尽早离开不法之路。其次,宗教对人类知识的寻求,促使网络更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道教提出的“和谐”,与当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网上庞大的信息极易被复制,过期信息、垃圾信息挤占信息空间造成信息冗余并增强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谐”的理念促使网络信息空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氛围。总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人们提高网络素质,有利于网络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敏.宗教的传播与信徒的群体认同[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陈红兵,陈昌曙.关于“技术是什么的对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3]吴宁,蔡曙光.宗教和技术发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汉斯·昆.世界构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0.
[5][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