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试议漳浦县以漳浦县石雕像中国古代

试议漳浦县以漳浦县石雕像中国古代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14083 浏览:595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亘古流传,造型多样,石像生是其中的一支艺术奇葩。就从古代石像生的起源、作用、等级及历史演变等诸多角度来探讨这一古老的艺术,品味石像生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
关键词:探究; 中国古代; 石像
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劳动人民用智慧鬼斧神工地将雕刻艺术发挥到极致。石雕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塑、刻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观、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而作为优秀代表的陵墓前石雕,则是以汉白玉和大理石、青石、花岗石、砂石等为材料的帝王陵墓雕刻,由于所雕刻神、人、兽能体现出皇权贵族的威严,加之原材料得之于自然易于长期保存,故成为帝王将相死后极度荣耀的追求。
在漳浦县博物馆的室外展厅中,就放置了多件石雕像,有将军,有文官,有羊、马、虎等动物造型,这些石像生多数基本完整,部分残损,个别甚至缺失了身体的某个部件,均风化严重且表面发黑变色,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袭,仍是栩栩如生,质朴厚重。这些石像生多数被定为,有15件,占据了石刻类文物中的多数,个别石像因头部缺失未予以定级。在这些石像生中,8件来自于霞美镇林烽墓道,2件来自于沙西镇林士宏墓,1件来自于旧镇镇水光岩,其余的则是门所截获而移交给博物馆。因馆藏石像生雕像较多,现择其精品而简要述之。
宋石雕翁仲 编号P6005 K005,1件 ,宋代,断接,基本完整,高2.66米,宽0.90米,厚0.72米,花岗岩质,体形较大,作武将状,圆目,嘴微张,披甲戴盔,双手按剑,昂头。盗运时截为三段,有粘接。
宋石雕文臣 编号P6006 K006,1件,宋代,断接,笏缺,基本完整,高2.70米,宽0.85米,厚0.50米,白色,花岗岩质,体形较大,作文官状,头戴仆头,穿朝服,带玉佩,双手奉笏,盗运时截为四段,已粘接,笏缺。
明石雕文臣 编号P6009 K009,1件,明代,完整,高2.30米,宽0.75米,厚0.45米,花岗岩质,体形较大。作文官状,圆目,嘴微张,穿朝服,戴仆头,五长髯,奉笏于左侧胸。带圆形石座。
明石雕翁仲 编号P6010 K010,1件,明代,基本完整,高2.20米,宽0.75米,厚0.40米,花岩岩质。作武官状,双目怒视,戴铁冠,披甲,双手抱拳按长剑,站立。
明石雕文臣 编号P6011K011,1件,明代,微残,高2.25米,宽0.80米,厚0.55米,花岗岩质。作文官状,五长髯,俯首低眉,穿朝服,戴仆头,奉笏于左侧胸,像作站立状。石须风化严重。
明石羊 编号P6013 K013,1件,明代,完整,长1.38米,高1.10米,厚0.38米,青石质,体形较小。羊作蹲坐状,昂头,长须,带颈圈,前脚竖立,后脚曲坐。
明石虎 编号P6014 K014,1件,明代,基本完整,长1.50米,高1.37米,厚0.50米,青石质,作虎状,面正视,相温和,前脚立,后脚屈,卷尾。
明石马 编号P6019 K019,1件,明代,微残,长2.01米,高

1.67米,厚0.50米,花岗石质,俯首,披鞍,系蹬,束缰,四足连体,作站立状。

其实,漳浦县博物馆所藏的石像生仅是中国石像生的一小部分,在中国大地上多个地方均曾发现石像生并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安徵省凤阳市中都皇陵、江苏省南京市明孝陵、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北京明十三陵、陕西省咸阳市茂陵霍去病墓、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等地的石像生至今仍安详地竖立于原地,成为中国古代珍贵文物库中不可或缺的雕刻艺术文物群体。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udooo.com

石像生”,也称“翁仲”,起源于秦汉时期,秦朝有武将阮翁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曾派其把守临兆,阮氏身材高大,武艺超群,大败匈奴,死后,秦始皇念其功勋卓著,令工匠们铸造石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后来,陵墓前的石像生均称为翁仲。这段史实,有明天顺五年成书的《明一统志》可为佐证:秦阮翁仲,身长二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兆,声震匈奴,秦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至,有见之者,犹以为生。诸多史书也对阮翁仲多有记载,明万年间成书的《广舆记》卷9、《陕西·临兆府·名宦》、《山堂释考》卷149、《神祗·神》以及类书《说略》卷5《人纪》、《天中记》卷2

1、《长人》等文献都有所收录。

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是古代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一座陵墓的石像生一般包括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但历朝所放置的石像生的多有不同,秦汉时期放置在帝王、诸候、人臣墓道两边的石像生包括麒麟、象、马,到了唐代就包括狮、马、牛、玄鸟、文臣、蕃奠;明清两朝则是麒麟、骆驼、獬豸、马、象、狮子、文武勋臣。不同的石像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什么墓前放置什么石像,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是有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礼仪体系,容不得半点差错。文臣、武将雕像多放置于帝王墓前,表示保卫国家安平昌盛之意;麒麟也多置于帝王陵墓前,它是融鹿、虎、牛、马等形象于一体,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祥瑞之兽,古代帝王把麒麟说成是“王者至仁则出”(《尔雅·释兽》)因而将麒麟列在陵寝最近处,以示得仁于天下。陵前列石狮,其用意如《封氏闻见记》中所说,是为了“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起着辟邪镇墓的作用。獬豸是传说中的动物,《异兽志》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放置獬豸表示善辨忠奸;骆驼,表忠实善良,能负重远行;骏马,表能奔跑征战,虎和大象,则表武强大之意。石像生的使用是有着等级规定的,自秦始有了在陵墓前摆放石雕的传统,它就深深地烙上了封建等级烙印,只不过在唐朝以前表现得相对不那么明显罢了。到了唐朝,对石象生的使用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员用石兽六只,五品以上官员准用四只,至于皇帝陵当然不受限制,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兽九十六对之多。明清时代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制。例如清代规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

四、五品官准立石马、石虎各一对,六品官以下则一律不准立石兽。

我国古代陵墓石刻造像艺术历史悠久,保存至今的石像生数量众多,这就为我们探究石像生雕刻艺术的发展脉胳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实料。秦汉时的石雕缘材刻制,质朴简练,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跃马、伏虎、卧象等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而略作加工,所以显得浑然一体,简洁有力,构成石雕外形的几条外轮廓线用的十分概括和粗犷,就象金庸在小说里写的那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南朝帝陵石刻形象浪漫雄伟,造型线条优美;唐代,雄伟豪情的石刻艺术被发展到了顶峰,墓前石雕的的设置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同时唐代中后期以后的陵墓石刻已经由过去的注意线条变化,上升为着意立体、质感的刻画,加强石刻外形的表现。这些变化与发展都为宋代的陵墓石雕造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和工艺基础。宋代的墓道石像生,在继承了唐代雄浑浪漫的遗风基础上,逐步向着精细写实的方向转化,以求达到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明朝的石像生也继承了宋代造像讲究细节的工艺特点,不过由于明清处于封建末世,其石刻雕饰又转向于繁琐的装饰性发展,石刻气魄大不如宋。
在笔者供职的博物馆,室外展厅展出的文物石像生多是以石兽为主,刻制年代为明清时期。有10件,有石羊、石马、石虎等造型,它们沿着墙边一字排开,均呈跪卧状,体型娇小,四肢匀称,刻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面光滑平整,刻画细腻逼真,石虎威猛健硕,石马昂首挺立,石羊温顺安详,整个雕刻手法娴熟精湛,在关键部位如五官、鬃马等细部采用平雕、浮雕、线刻等较为细致的手法来雕刻,写实又略显夸张,给人以真实与梦幻之感。除了石兽等雕刻,室外展厅还置有5件石人雕像,其中3件为明代刻制,2件为宋代刻制,这5件均保存较为完整,只有编号P6006 K006宋石雕文臣缺笏,雕像上身有拼接,P6005 K005宋石雕翁仲也是有所拼接。武将高大威猛,作按剑而立状;文官手抱朝笏,作有事启奏状。5件石人雕像虽属不同朝代,但都刻画得精细写实,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漳浦的石像生只是中国石像生的一个缩影,由它可以观照中国古代石像生的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品味石像生蕴含其中的独特文化。
参考文献:
王雪玲.历史时期陈留阮氏的迁移与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
张磊.探析东钱湖南宋史氏墓道石像生的艺术特色[J].电影评介,2009(15).
[3]王磊.凤阳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艺术特色[J].雕塑,2008(6).
[4]王临潼.大气磅礴,继承发展—汉唐帝王陵前石像生艺术风格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0(4).
[5]陈晓羽.东瓯襄武王汤和墓石像生艺术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6]王燕翔.潞王陵石像生的雕刻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1(3).
(作者单位:漳浦县博物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