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农业经济管理 >试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体系

试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体系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5677 浏览:198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事业单位会计定位、财务报告主体及框架体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定位

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即继续属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部分,还是归并于企业会计,或者是自成独立的体系。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目前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1.事业单位会计仍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会计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
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
4.根据资金来源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公立且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并入预算会计体系,而对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体系可并入企业会计体系。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的认识。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对于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并入行政单位,自然应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而具有经营性质且适宜向市场放开的事业单位将并入企业的序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余的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依然和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财政资金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属于社会公共怎么写作部门,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依然属于预算会计的一部分,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二)财务报告主体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体,是界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范围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为之怎么写作的特定单位,是组织会计核算的首要前提。财务报告主体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均是独立的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因此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就是改革后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会计框架体系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采取准则加制度的模式,在制度层面又包括通用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通用会计制度和各行业制度并存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业务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同时在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中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通用制度和行业制度之间不仅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还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不可比、不真实,这既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会计准则的存在使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共同遵循的标准,这就为取消行业会计制度提供了前提。有了会计准则,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成果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核算基础,便于检查分析和相互对比,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根据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总体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应当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取消行业制度。这样既能从原则上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概念基础,又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具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实务操作。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界定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概念更加明确,更符合国际惯例。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对会计工作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信息需求者应该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投资人、债权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就这些信息需求者来说,既包括了受托责任观中的委托者,又包括了决策有用观中的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因此他们除了需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信息之外,同样需要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既应该满足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要求,如真实性、可靠性,也应满足决策有用相关的要求,如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等。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归纳起来,应包括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及时性等内容。真实可靠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是对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可靠性,那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相关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便于理解。可比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横向纵向均可比,包括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和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会计信息口径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除了上述5条基本要求之外,事业单位会计还应当遵守“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
“重要性”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果和预算收支等,对于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应该单独进行反映。
“实质重于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理念,即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或一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而是应该以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依据。随着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核算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真实、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谨慎性原则是指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事业单位改革,要求事业单位要独立面对自身的各种市场风险,谨慎性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事业单位正确评价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果,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对于收付实现制的挑战在于经营业绩的考核,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不过,引起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根基变化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是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提供面向过去的信息,不能提供反映未来的信息,屏蔽了事业单位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预警信息,降低了事业单位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应变力;二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事业单位会计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和反映,更为重要的是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后,更加注重资金的绩效考核,这些均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变革。

(一)国外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其确认基础,并且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改善财务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和政府收支透明度以及加强政府风险的防范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果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
权责发生制在西方国家的运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即所有发生的会计事项都依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主要国家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主要是美国和一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由于权责发生制在政府财政管理中的运用前景不清,更多的西方国家只是部分或者改良的运用了权责发生制。

(二)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

权责发生制运用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优越性有:
1.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以及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
事业单位对外举借债务时应承担的借贷款利息、拖欠职工工资、福利以及应收未收怎么写作性收费欠款,这些本应承担的债务和享有的债权只有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才能如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也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才能使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使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更真实可靠,对单位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也就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2.准确核算事业单位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为绩效评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在成本信息方面,权责发生制能够在配比基础上确定产品或怎么写作的“真实完全成本”,且这种成本是一种既具有期间可比性、又可与外部竞争者作比较的成本。基于真实成本基础,管理上就可以要求事业单位以产量〔产品或者怎么写作)或经营成果来衡量其工作绩效。
3.如实评价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进而改进事业单位的怎么写作质量和办事效率
由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划清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报表中出现的资产、负债等信息体现权责明晰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准确评价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财务状况及流量情况,进而确定事业单位的努力目标,改进其怎么写作质量。

四、事业单位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作为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果的基本单位,会计要素又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规范,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以“经济利益和怎么写作潜力的流动”作为主线贯穿于会计要素的概念之中。

1.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所有的会计要素中,资产要素最为重要。一个组织若没有资产,就没有营运的物质基础,其他要素都不会产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完成事业计划的同时,也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怎么写作。因此事业单位资产的定义也应该强调经济利益的流入,即只要事业单位所能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给事业单位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或者怎么写作潜力的经济资源,都可称作资产,这样更能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增减变动的真实情况。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应收款项、对外投资、实物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
负债的定义应该强调事业单位的现实义务,并且会引起经济利益或怎么写作潜力的流出,即事业单位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或者怎么写作潜力流出事业单位的现时义务。具体包括借入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款项和其他负债等。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所有资产,扣除所有负债后的剩余权益。由于事业单位一般不存在明确剩余资产的所有者,因此不宜引入所有者权益的概念而称为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各种基金。
2.收入
对收入的定义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广义的收入,认为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二是狭义的收入,认为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从上面三个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和美国对收入的定义都采用了狭义的收入概念,认为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理论”,强调收入实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现的完整过程。
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需要像企业那样准确的核算利润,而是核算相关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因此事业单位收入也应该采用广义的概念来进行定义,即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会导致本其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怎么写作潜力的流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提供怎么写作收入、销售商品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等。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