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世界新闻事业 >谈探析《中国好声音》节目进展状况和经营理念探析学术

谈探析《中国好声音》节目进展状况和经营理念探析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18189 浏览:746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12年盛夏,由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节目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关于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的讨论再一次进入。本文试图运用国际传播的视野和理念结合中国本土化特色来探究该节目的发展现状、经营理念与未来走向,彰显出它既是音乐大餐,又是文化盛宴的时代品质和特色。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发展现状;经营理念
电视歌唱类选秀节目在我国已走过了七个春秋,从2005年爆红的《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快乐女声》到《唱响》,歌唱类选秀节目在带给观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正走入“七年之痒”的生存困境。该类节目是到了不得不“退位让贤”的穷途末路,还是在探寻新的回归之道?从显性层面上看,似乎不得而知,但该类节目由白热化趋势到骤然降温的事实已悄然引起了学界、业界人士的诸多关注、讨论和研究。正在我们对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未来担忧之时,由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震撼来袭,业内人士紧张的神经再次被拨动。《中国好声音》既是音乐大餐,也是文化盛宴。在同质化以及各种限令之下,观众迫切需要一档更具新意与贴近生活、更具时尚元素和文化品位、更具权威价值和品牌效应的节目,这便是《中国好声音》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在原因。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发展现状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该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它自2012年7月13日播出以来,收视率、点击率屡创新高。8月3日,仅推出第三期节目后的电视收视率已经飙升到

3.1%,而同期爱奇艺网的网络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

《中国好声音》把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当今华语乐坛的一线巨星齐聚一堂,组合成中国音乐类节目中最为专业的明星导师阵容。同时,专业团队致力于搜寻震撼世界的中国之声,力图让《中国好声音》成为全球顶尖级音乐盛典之一。《中国好声音》的母版——《The Voice of Holland》在给中方的产品说明书上强调了“声音是节目唯一的要素”的核心理念,台上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华丽的台服,所有的一切只与声音有关。《中国好声音》也明确承诺,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巨星为己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选择宗旨,力争让四位明星导师找到值得培养的歌坛新人,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才!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经营理念
国际传播中品牌电视节目的跨文化传播与对接。《中国好声音》从本质上来说是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版,但这并不影响节目本身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节目在中国并非是纯粹的复制,更不是机械式的粘贴,而是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契合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合理有效运用。从《The Voice of Holland》到《中国好声音》反映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传播、默契和融合。之所以能够借鉴,而且能够在中国产生别样的“注意力”和“影响力”,源于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合理有效运用。从传播的理论定义上说,传播本身存在多种形式,譬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

摘自:写论文www.udooo.com

播、大众传播等。而作为更为宏观、庞大的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则是国际传播(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借助《The Voice of Holland》节目传播的原动力和影响力,结合中国国情,采用中西文化兼收、共融的传播策略,是《中国好声音》实现成功传播的基础和前提。不难看出,《中国好声音》相对于《The Voice of Holland》来说是“脱胎”但并未“换骨”,从荷兰到中国、从彼岸到东土的空间转变并未消解节目本身的文化涵养。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的跨文化传播主要受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识形态、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影响。《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中国的成功“移植”,突破传统存在的“文化障碍”,得益于对文化差异性的淡化以及对共同价值的强调,进而实现了电视节目的国际传播和对接。
第二,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品牌价值效应。品牌是能给所有者带来溢价并且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符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其增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从该定义即可看出,品牌在本质上体现着差异性和认可度。正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运行理念才锻造了品牌的稳定印象。具体到《The Voice of Holland》品牌,节目自身的个性化以及精品化特质折射出的正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正是借助了《The Voice of Holland》的强大品牌效应才使得《中国好声音》节目的中国模式运作有了可行性。而《The Voice of Holland》所强调的“声音是节目唯一的要素”的品牌精神则是成就《中国好声音》自身品牌价值的最大原动力。围绕这一品牌精神,《中国好声音》品牌策划人邹凌远又采用了八大品牌策略来吸引受众眼球[3]:1.迎合需求。一反以往选秀节目的“低俗、冷酷、拜金、富二代、查重”等传统卖点,给受众提供新颖、别样的节目形式和更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感动。2.定位准确。不以貌取人,而“以声动人”,明星导师挑选学员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样的定位选择,既简单又具有可操作性。3.标准高。节目的经验来自欧美原版节目的成功运作。而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在本土化运营、幕后阵容打造上也力求高标准。4.激发共鸣。以故事塑造不同的歌手个体,激起观众的共鸣。5.体验式互动营销。整个过程等于是向观众展示体验一次产品使用的过程,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6.名人效应。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了《中国好声音》的首个导师团,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姚晨、李玟、冯小刚等名人的微博传播。7.公关炒作。多层次的网络口碑打造,大范围的公关炒作,为节目的关注度宣传、造势。8.有效利用新媒体。节目组不仅开通了微博、嘉宾微博,还有歌手微博,外加微博的播发和相关活动的配合,充分调动了网友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强大的社会议题。节目定位由精英走向大众,实现精英与大众的平等对话。《中国好声音》节目一经播出,便赢得了良好的公众认可度及社会反响度,可以说是“既卖座,又叫好”。节目的成功因子具有多元性,《中国好声音》源于国外,但需长在国内,更愿赢在国内,作为“外援节目”,它的成功既离不开《The Voice of Holland》的品牌效应,更离不开“中国特色”,既开创了符合本土时代文化的特质,又摈弃了传统的节目观。以往的诸多选秀节目大多高不可攀,紧张的氛围、华丽的场地、资深的评委,高姿态的节目组成元素传递出的是高端、严肃、苛刻、紧张的话语信号。节目本身高调的立意和终将面世的节目理念格格不入,这样的尴尬选择与博弈造成的是节目文化的狭隘性,即节目由精英创造,由精英表达,更要由精英参与。这样的既定命题模式,造成了节目文化表达的距离感和疏离感。
不同于往昔,《中国好声音》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从立意到表达已经完成了内在的角色转变,身段的降低、视线的平行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逐步实现着精英与大众的平等对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手构成的广泛性。节目摈弃了以往的选择观,专挑“高富帅”、专选“白瘦美”的刻板标准正在淡化。其貌不扬、体形微胖的李代沫,出生农村、朴实无华的邹宏宇,酒吧歌者、美甲店老板黄勇,台湾同胞、盲人歌者张玉霞,他们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区背景、家庭出身、教育经历、专业资历,但对音乐的梦想是一样的。第二,师生同台的平等性。不同于以往明星、大腕、资深评委正襟危坐或是红白对唱的传统点拨,《中国好声音》节目融入了新的“二人转理念”,自觉寻找到老师和学员之间的默契和平衡点,在台前发现问题,在台下解决问题的节目新模式无疑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老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也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现场磨合的具体表现。第三,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之前的任何一种选秀节目都未曾像它这样调动着人们的情绪和神经。专业评委的现场指导,媒体评审团、大众评委的现场举牌和站队,现场观众的短信支持以及电视、网络屏幕前观众的守候无疑拓宽了节目的关注度,更直截了当地诠释了节目的表达理念,即立足于沟通和参与,以平等的视角来观照公众。这样的选择方式极大地凸显了节目的文化张力,即由精英走向大众的渐变性。
融合多元文化要素,打造亲民文化盛宴。国内的选秀节目多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类。过去认为这样的理念和定位显得有些庸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制播分离以及节目市场化运作的重压之下,媒体人不得不作出某些战略调整,即在追求“文化”的同时兼顾“经济”,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赢。倘若不然,节目定当无法立足。而在当下,一般音乐选秀节目搭“音乐之台”,唱“经济之戏”的固定模式显然也暴露了诸多病态,音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单一组合不免会直接生出节目的功利性之嫌,而非节目的怎么写作性之态,类似“音乐文化”这样的高雅词汇在当前仍不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这主要源于文化的区隔性和距离感。《中国好声音》却增添了新鲜的文化元素——绚丽的舞台,的主持,观众的呐喊,荧屏的互动,满足的是多种文化形态下不同人群的别样需求。
观众需要音乐文化、精神文化的高雅格调,更渴求电视文化、消费文化的普及性与接近性,而这种多元需求,从《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唾手可得。与此同时,《中国好声音》打造的是一场场亲民的文化盛宴,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播模式正在褪色,而新的为大众所接受的音乐文化传播模式正在全民中扩散开来。
《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未来走向
《中国好声音》的运营模式在中国选秀类节目或者说综艺类节目中都是史无前例的。说它史无前例,并不是说它是第一个“复制—粘贴型”的电视节目,而是说它开了中国电视类音乐节目与外国电视类音乐节目对接合作模式的先河。《中国好声音》是由星空华文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于2011年向《The Voice》的荷兰版权方购写了在中国的全权版权并经过了一年的精心策划制作和准备后推出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从购写到引进,从制作到播出,自始至终很少有节目环节是“一个人在跳舞”。而这样的节目模式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隐患。节目的常胜与否往往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旦出现大量的模仿节目就走不了太远,因为供过于求,在中国所有的节目形态都是如此。如今,《中国好声音》又如同当年的《超级女声》一样掀起了新一轮音乐类节目的捉对厮杀。辽宁卫视的《唱响》、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深圳卫视的《清唱团》以及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和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均在这轮厮杀中角逐,力图抢占市场高地和合适发展的生态位。《中国好声音》目前虽然依旧是领跑者,但并不意味着它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购写版权、精心制作、认真学习是当下《中国好声音》仍旧要做的,但节目的创新性似乎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旦用完了模仿的技艺,节目该何去何从?《中国好声音》是“移花接木”的成果,它赢在当下的同时也正“受制于外”。因而除了引入、模仿、学习,更需要改革和创新,最主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节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整个节目的气质和品位,与节目有关的所有文化元素都要符合主流人群的情感与审美,才会为《中国好声音》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声誉。
结 语
任何电视节目的成功,需要的是消费,新的电视栏目渴求观众给力。一旦缺乏市场,电视节目便会大伤元气,而期盼持久的受众关注,节目自身的输出必然要有策略,归根结底就是需要契合受众心理。目前迫切要做的是关注公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享受模式,要放眼长远寻求突破,规避一味模仿、矫揉造作和低级趣味,把国际传播的视野和理念与高尚亲民的中国文化品位元素结合起来以引领世界文化盛宴的潮流。
参考文献:
周怡敏.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1(17).
百度百科.品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01

3.htm.

[3]郑爽,胡芷滔.锦囊八计唱出好声音[N].第一财经日报,2012-08-17(C06 ).
(刘宝珍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副教授;王江蓬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专业硕士生)
编校:赵 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