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学前教育 >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下教学新模式

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下教学新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14634 浏览:601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近几年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具有测试信度强、测试效率高、测试过程简化等特点,但也导致在普通话教学中和测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人工测试背景下是很少或完全不可能发生。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然后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现在已经普遍实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机测”),这一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进入一个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时代[1]。在几年的运用中,机测与传统的人工测试相比,测试信度和测试效率进一步提高,测试过程更加简化,考生权利得到最大限度上的维护,等等[2][3],同时也减轻了测试员的负担,让他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在机测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使应试人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有些问题在人工测试背景下是很少或完全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将给普通话教学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机测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保证测试效果。

一、加强发音的规范性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是口语,有四个测试项,各个测试项有着自己具体的测试目的,总体目的是测查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词汇、语法应用的规范程度、言语的流畅程度。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的讲授与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促使教学对象在“字→词→句→篇”上更加的标准与规范。但在普通话教学、测试中常发现,很多学生在发音时常常会出现口齿不清,出现“吃字”、“倒字”、“丢音”等现象,他们每读一个音节都“立”不稳、不到位,这样也就无法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要强调发音中的吐字归音,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世间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头,所谓‘出口’者是也。有一字,即有一字之尾,所谓‘收音’者是也。尾后又有余音,收煞此字方能了局。”归音是对字腹,特别是字尾发音的要求,他们的发音过程构成一个“枣核形”。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发音标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注意韵母发音的动程特点。韵母的这一发音特点只存在于复韵母和鼻韵母两类韵母的发音里。由于复韵母是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的,因此,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动程”。复韵母根据主要元音所在的位置分为:前响复韵母、后响复韵母和中响复韵母三类。其中前响复韵母和后响复韵母是由两个元音组成的,它们在发音的过程中舌位和唇型都有一次变化,不同的是前响复韵母的口型都是从大到小,而后响复韵母却是由小而大。中响复韵母则是由三个元音组成的,与前两类不同的是,舌位和唇型有两次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舌位、唇型最后归音都应该归到开、齐、合(a、i、u)上,而且“音素的过渡必须有机,使之自然滑动,浑然一体,千万不可使之机械地跳动,将音素与音素之间割裂开来”。[4]对于鼻韵母而言,它是由元音和一个鼻辅音构成的,而在普通话中充当鼻辅音的只有两个辅音,即-n和-ng,前者是前鼻韵母的韵尾,后者是后鼻韵母的韵尾。在普通话教学中鼻韵母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ing、eng、ueng几个韵母。其实,只要掌握好两个鼻辅音的发音要领,鼻韵母的发音也就不难了。前鼻韵母的发音关键是发好鼻辅音-n,-n是舌尖鼻辅音,发音与舌尖中音n的发音基本相同,n发音时舌尖抵上齿龈。因此,前鼻韵母的发音,最后韵尾的归音自然也是通过舌尖抵上齿龈来阻碍口腔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后鼻辅音-ng发音部位与发声母g、k、h的部位相同,发音时舌面后部隆起,与软腭接触,阻塞气流通过,同时软腭下降,打开气流通道,气流透过鼻腔成声。值得注意的是:鼻韵母的发音最响亮的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辅音只是舌位、唇型的变化,因为鼻韵母同复韵母一样,是由不同的几个音素组成的,发音时也是由一个音向另一个音滑动的动程。
其次,注意读够声调的调值。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静态声调是就单音节而言的,动态声调则只有在语流中才能表现出来。在这,笔者主要是针对静态声调进行论述。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是:阴平调55,阳平调35,上声调214,去声调是51。但是在普通话教学、测试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普通话的调值都偏低,阴平不够高,把55读成44或33;阳平升不上去,起点太低,而且太短,35读成24;上声容易丢失后半部分,214变成了21;去声起点也低,而且降不下去,一般都把51读成31或53。怎样才能读准调值呢?其实,声调与声音的音高关系密切,一个音节音高高,那么声调就高,即声调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紧张程度的差别:声带愈紧张,颤动就愈快,声调就愈高。因此在进行声调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声带的松紧来感知音高调值。如55调值声带最紧,51调值从最紧到最松,这样,在发上声时,如果是调值升不上去,起音过高,就可以先发一个去声,帮助放松声带和增加前半段的长度,紧接着念一个短促的升调,就能发出比较正确的上声了。

二、提高朗读的艺术性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指出:朗读短文的测试目的,是测试受测人运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除仍然“侧重字词读音、语流音变”的检测,还要侧重于“停顿、重音、句调等语调内容”方面的考查。也就是说,除语音外,此项测试增加了对受测人使用普通话的表达力和表现力的考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十分有益。朗读训练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纠正方音,熟练运用语言技巧,进而学好普通话”。[5]但是,在测试朗读这个项目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做到了“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还谈不上艺术性。人们发现:“把每个字声韵调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读出来,语感上并不自然,甚至感到生硬,不像纯正的普通话。”[6]也就是说,语言缺乏普通话必须具有的韵味,仍然带有方言色彩,这样的普通话仍然不属于“标准语”。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既读好每个字音,又让每个子、词、句“动”起来呢?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