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有关于操作“再操作”——操作活动实效之路

有关于操作“再操作”——操作活动实效之路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9609 浏览:354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再操作”,是经过初层次上的二次操作,它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深入、充分的激发和提升,使得操作活动在课堂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 “检测操作”——操作活动的误区

1.游离重点

操作活动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没有能够很好地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的教师极力要求学生剪拼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其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和传递,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2.时空受限

很多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总是不停地催促学生,有时甚至要求学生停下操作,转而由教师进行讲授。这种压缩学生操作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显然是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无法完成预定的教案。殊不知操作活动所带来的体验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3.思维淡薄

忽视思维在操作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或者操作活动中蕴含的问题本身思维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这些不但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也使得操作活动失去意义。

二、“再操作”——操作活动的实效之路

1.在“再操作”中掌握本质特征

在初次操作中,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还不足以很好地完成“边做边想”。在“再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能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加入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思维活动,从而让操作活动发挥更大的效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自主地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第一轮操作中,有些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依旧没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再操作”。
(1)扶一扶。请转化成功的学生上台演示,指点迷津,让每个学生都初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比一比。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通过剪拼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有的学生先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平移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剪下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的是一个直角梯形,平移后也拼成一个长方形……
(3)想一想。这些不同的剪拼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沿着高剪,才能“制造”出直角,从而可能拼成长方形。
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从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转化的关键,积累了图形转化的具体策略,而且为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

2.在“再操作”中发掘错误资源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意识地回避错误。在操作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错误资源,出于教学时间的考虑,更多会处理得过于简单直接。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由于“误差”的存在,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后给出的往往是185°、177°等接近180°的操作结果。一些教师直接将结果全部归因为“误差”,并告诉学生结果不准确是操作中必然存在的。这样的处理显得比较粗糙,也掩盖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错误。
(1)差别对待,善待错误。对于学生汇报的初次操作的结果,对那些偏差较大的数据教师要予以重视。可以让他们汇报一下所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然后请他们上台来进行演示,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或评委,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2)二次操作,加深体验。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测量实践,通过测量结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在令学生信服的操作结果面前,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确定的值;同时,学生会对一些非常接近标准结果的实践数据进行解释,自发地尝试去理解“误差”的存在。
在“再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结论的记忆,对操作上的一些错误给予纠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3.在“再操作”中走向自主创新

如果教师满足于学生对既定知识内容的掌握,舍不得给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学生的潜能就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旁逸斜出”,通过“再操作”给他们再次尝试和实践的机会,他们的别具一格、天马行空会给我们带来想象不到的惊喜。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题: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显然,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了,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他们就被圈在这两个图形的框框里。
教师领着学生再次读题,在读到“有趣”的时候故意加了重音,并启发孩子们:你们只能画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们还能想到更多有趣的图形吗?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进行“再操作”。学生通过数方格、平移、旋转,给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图案。
“再操作”让学生能在操作的同时伴以深层次的思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再操作”也是对第一次操作活动的补充和完善,真正发挥操作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再操作”让数学课堂绽放更美丽的色彩!
(责编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