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植入式广告 >“走转改”报道全媒体呈现

“走转改”报道全媒体呈现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4833 浏览:163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今年,是以“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为代表的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接力支教10周年。青年支教,是真情扶助,是向善、向美、向上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
对华农大贵州支教团这一重大典型群体,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视觉新闻中心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共同组织,6月27日至7月10日,先后推出图文并茂10个版块的“华农大贵州支教10年踏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网、搜狐、新浪、凤凰网等数十家主流门户网站连续转载。
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前方采访的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后方编辑部门通力协作,纸网互动,全媒体手法运用,报道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当代志愿精神,体现了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担当。

一、脚印大山,真情真实报道感染读者

纵览“华农大贵州支教10年踏访”全部报道,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感动”。
纯真的爱。随着记者的报道,可以看到:家境贫困的高燕,脚上露脚趾的《那双鞋,震动心灵》,但她上学从不迟到,清晨课前,总能听到她朗朗的读书声;苗族女孩杨杰亲人去世,老师罗欢说《以后,我就是你大哥》;小女孩黄洁在老师陈立结束支教离开两年之后,仍然在老师生日当天送上自己准备已久的生日礼物和祝福,她的行动说明《老师的生日,在孩子心里》……
深切的情。再看看报道中的场景: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只为《我要让你快乐》;《严厉的晓晓老师》为某个孩子的一次撒谎而泪流满面;《山上的水源,家访的手电筒》,支教志愿者满身泥浆;师生依依不舍时说一声《离别,我们不哭好吗》……
记者脚印大山,与志愿者和孩子们同甘共苦,心连心贴近支教生活、贴近山区百姓、贴近感人事实,换来一篇篇真切鲜活、感染心灵的好作品。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深情致谢湖北日报对贵州支教精神的提炼、报道。他表示,支教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再现,是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将长期坚持下去。团省委副书记胡勇政说,接力支教是湖北乃至全国志愿怎么写作的一面青春旗帜,唱响了志愿怎么写作耀荆楚的时代强音。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袁北星、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高卫华说,湖北日报记者不畏艰辛、脚印大山,发回的一篇篇一线报道,将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支教活动这一视点得到落实,也让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和感动,对于鼓励更多人投身志愿事业,加快湖北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党报眼界与襟怀

在团省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华农大共同主办的座谈会上,华农大党委书记李忠云引用本报评论员艾丹的话说,阅读这组系列报道,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从支教者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徐本禹及41名华中农大志愿者延续10年的支教行动,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他们用真诚、爱心和善行诠释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当代志愿精神;他们不计名利、不图回报,在大山深处播洒爱心和希望,镌刻着感动中国的精神符号,谱写了无怨无悔的青春乐章。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正是策划“华农大贵州支教10年踏访”大型系列报道的初衷和主旨。
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高卫华教授认为,湖北日报对支教团队的报道拓展了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她说,真切、鲜活的一线报道,将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支教活动这一视点得到落实。主流大报的积极参与,能够让支教这种有限的积极能量积聚成社会的一种风尚,一种追求!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日前在世界传媒峰会上发表的题为《21世纪媒体的历史选择》的演讲中认为,当代媒体人应秉承公益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报道儿童、妇女、贫困、疾病、教育、环保等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他们的现状和呼声。华农大贵州爱心支教的报道,正是秉承党报公益使命,担当这一历史选择。

三、部门合作,纸网互动,多题材呈现1+1>2

在操作层面,“华农大贵州支教10年踏访”大型系列报道,采取多部门合作,纸网互动,多题材呈现等方式,取得了1+1>2的社会效果。
1.纸网互动,全媒体手法。报道在本报民生关注版块推出的同时,省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腾讯大楚网同步开辟专题、微博话题专区。
2.前后方配合,多题材呈现。前方,特派2名记者赴贵州大山贫困学校一线探访,采用图片、消息、日记等方式,发回大量有感染力、有现场感的好新闻;后方记者、版面编辑与华农大校方紧密联系,追踪社会反响,配发组合评论,呼应前方报道。
报道结束后,团省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华中农业大学共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同主办座谈会,总结、提炼志愿精神;省文明办、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授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雷锋式志愿怎么写作团体”荣誉称号;华中农业大学授予湖北日报田悦、龙华、李先宏、曾莉、王成龙等5名记者“荣誉志愿者”称号。

四、启示与思考

回顾这组系列报道,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一、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今社会,媒体理应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引领社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湖北日报通过对贵州支教“点”的报道切入,引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的思考,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高地,激励广大大学生把青春梦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需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二、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引导、示范与感召。媒体应秉承公益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各类弱势群体,寻求消除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的有效对策。湖北日报的报道,充分体现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将支教这一有限的积极的能量,积聚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一种追求。
三、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感情入。湖北日报参加支教采访的记者,换位为普通志愿者,在条件艰苦的大山深处采访18天。因为没有网络信号,每次发稿都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乡政府。田悦气管炎发作咳嗽不止打点滴一个星期,拔完针头继续采访写稿。龙华高原紫外线晒得脱一层皮。他们以实际行动对当前正在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湖北日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