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中学德育 >机关与直属机构对公共管理类生需求分析

机关与直属机构对公共管理类生需求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6575 浏览:215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公共管理科学的教育规模通过近几年的急速扩张,似乎成为一门“显学”,但由于学科研究的滞后性,最终导致学科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本文通过对国考(国家公)的招考简章职位表中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职位与招考人数的数据分析,部分证实了学科“合法性”危机的存在,学科建设模式值得反思。学科研究与学科教育要共同进步、平衡发展,以研究质量促进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保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证研究质量。共同为提升学科合法性并最终赢得相应学科地位注力。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教育质量研究质量合法性危机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46-05

一、问题的提出:公共管理学科表面的繁荣与学科合法性的危机

在21世纪初有学者曾判断:“公共管理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群体。随着信息社会或管理社会的来临,21世纪的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群体之一”马敬仁,2001。诚如其所言,在最近的10年间,公共管理无论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个社会职业,还是作为一门教育与研究的学科,在中国都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在获得发展同时,也有各种危机如影相随,其中一个重要的危机是研究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导致教育质量受到怀疑,并引发了学科“合法性”危机。要对这种“危机”局面进行清楚的理解与把握,有必要对学科的发展路径及现状进行必要的梳理。
公共管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是从西方传人的,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急剧转型而跌宕起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行政学的一些著作就已经被翻译后引入国内。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行政学研究,同时行政学的教育也已实施,主要体现在当时的一些高校中开设了行政学课程。其后,院校大调整时期,包括行政学在内的众多社会科学的教育与研究均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包括行政学在内的众多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重获新生并迅速发展。各高校竞相开设管理学门类学科,管理学刊纷纷创办。公共管理属下的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6个专业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截止2009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1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472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43所,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82所。
面对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势头,部分学者表现出了担忧,并对其进行了反思。首先是对公共管理教育的反思:郭小聪(2003)等认为“如何既保持我国行政管理学应有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使行政管理学教育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又顺应政府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使行政管理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体现国际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这必将成为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倪星(2008)则认为“中国大陆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在具有体系健全、规模扩张迅速的积极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科地位待定、人才培养取向和重点不清楚、知识层次不分明、学科体系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没有妥善解决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宋斌(2005)认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理念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统的传授者到现代的研讨者,从传统的主导者到现代的合作者,从传统的授业者到现代的督导者,从传统的执行者到现代的参与者,从传统的说教者到现代的心理疏导者的转轨。”其次是对公共管理研究进行的反思。李习彬(2006)判断“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许多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还停留在朴素的整体论阶段”,Evan Berman和敬义嘉(2009)认为“中国大陆公共行政的研究还处在一个过渡和成长期,知识创造和对高质量学术的追求正得到更大重视,但还没有成为学科的主流”。马骏(2006)呼吁“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并进一步概括出“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及其研究存在八大问题”马骏(2006)。何艳玲(2007)将公共行政学的危机概括为“‘研究品质危机’与‘学科合法性危机’”。
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与研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又被认为存在种种危机的同时,到底公共管理实践界是如何看待这种局面的,公共管理的实践者们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同度有多高,这是本研究试图探讨的一个问题。

二、实证分析:国考中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职位与人数

以2004-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考简章》的职位表作为分析样本,把明确提出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职位及人数统计出来,进行分析。包括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职位与人数的变化,以及对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基层工作经验及特殊技能的基本情况,其中报考职位的专业要求不限的职业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一)可报考职位数和招考人数

1999年高校扩招的大门敞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此开启,与此同时,行政改革也如火如荼展开,为适应政府转型的人才需要,政府面向社会招考公务员的人数快速增长。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表1可知,在2004—2010年间,国家公务员的招考职位数和招考人数均有快速增长。2010年招考职位数与招考人数较2004年分别增长了224%和205%,其中公共管理毕业生可报考职位增长比例为389%,招考人数增长了608%。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的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的增加速度快于总数的增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认同度在逐渐提高。

(二)学历层次要求

在历年《、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考条件》中均明确要求所招职位的学历与学位。
通过图1可知,我国国家机关对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学历的要求以本科为主体,虽然随着招考规模的扩大,对大专以及研究生的需求数量也在增加,但占绝对多数的始终是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且其所占比例还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67.57%增加到2010年的79.17%。而研究生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从2004年的27.02%增加到2009年的30.87%,2010年又下降到12.1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务员招考中的“学历高消费”现象并不稳定。

(三)政治面貌要求

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存在明显差别,西方公务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而中国强调“党管理干部,不搞政治中立”。在《、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考条件》中的第二条明确要求“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在历年公务员招考职位表中“政治觉悟”是一个重要的招考条件。但是政治觉悟与政治面貌不同,因为中国实行的是执政、参政的政治领导体制,而非制,所以政治条件相对宽松。
从图2可知,在2004-2010年间,政治面貌不限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幅,从58.11%增长到73.96%,而党员所占比例从40.54%降低到21.86%。以上统计结果和公众的认识有较大反差,党员的身份虽然在有些职位招考中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总体上其比重与份量在降低。

(四)工作经历要求

要求公务员报考者“有两年或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是近年报考公务员中一个热点问题,这种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考越来越重视所招人员的基层工作经验,并被认为是将来公务员培养的发展方向。
从图3可知,2004、2005两年对公务员报考者的基层工作经历要求为零,但从2006年开始则出现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当年约有23%的职位提出此项条件,在随后的几年里,其比例虽然有变化,但波动不大,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五)对具体技能的要求

在《公务员法》关于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规定中,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综合管理类职位所占比重最大,虽然不会像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要求有技术专长,但因其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制定和处理各种行政公文,以实现“非人格化”的目标,所以“文字能力要求”是公务员招考职位条件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条件,此外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也成为适合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
由图4可知,在文字、英语和计算机这三种能力中,有英语能力要求的比例是最高的,而文字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比例大体相当。英语和计算机能力因为有相应的等级认证考试,所以提的要求都比较具体,譬如要求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或考试成绩要达到多少分数,计算机能力一般要求通过二级水平考试;而对于文字能力要求往往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起放在面试环节。

(六)六个专业之间可报考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的比较

在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这六个专业中,由于现实工作性质与领域的不同,各专业之间在招考职位数与招考人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从图5和图6可知,在国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职位以及招考的人数中,行政管理专业占了绝对多数,占7成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了九成。其他5个专业能报考的职位和招考人数远远落后于行政管理专业。

(七)其他的一些发现

在统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的可报考职位时,职位所设置的报考专业条件中,较少是单独针对公共管理的某一个专业进行招考的,特别是行政管理大多数时候是和“中文、经济类、新闻、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与专业一起并列为招考职位的条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像大多数文科专业一样,并不具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或者专业技能,其可替代性非常强。葛秋萍(2008)的研究结果也佐证了这一发现:“2008年国家公各机构在专业招考职位的数量和招考人数方面的排名依次是:经济、会计、计算机、法律、中文、财政、新闻、法学、行政管理、文秘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等”。
同时在统计时发现,即使许多单位设置的是综合行政管理岗位,要求的却并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在2009年国考职位表中,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海委机关要招1名“办公室政务文秘”,主要负责政务文稿、行政管理工作,其要求的专业是“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同年,辽宁省气象局招考“沈阳市气象局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文秘、信息宣传等文字综合工作,要求的是“中文或气象相关专业”。

三、结论:亟需提升合法性的公共管理学科

通过对近几年国考中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职位与人数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以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公共管理人才为己任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其毕业生在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同,至少是远远低于专业招生扩张的速度。虽然政府部门只是众多公共管理主体中的一个,但在当前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仍是最大、最重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不能获得公共管理实践界及公共管理实践者的认同与接受,这必须引起公共管理学界的警觉。或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老牌专业,公共管理学科总体比较年轻,开办时间比较短,影响力有限,社会接受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管理的教育者与研究者必须直面现实,要认真思考如何来培养更加优秀的、更受欢迎的公共管理人才,提升学科的合法性,进一步扩大学科的作用与影响力。
针对以上问题,已经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姜国兵(2008)认为“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存现状正处于进入壁垒很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周敬伟(2005)认为:“使人遗憾的是公共管理学在目前没有核心、独特能力,任何社会科学家都可以参与公共管理研究、咨询工作,其专业业绩可以比公共管理学者更为显著。故此,公共管理学者必须致力发展核心、独特能力,争取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增大学科对社会的贡献”;葛秋萍(2008)认为这是“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不和谐现象造成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创新素质低于社会需求,要构建公共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倪星(2008)提出的对策之一是要“合理界定学科边界,推行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娄成武(2009)提出“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笔者认为对问题的分析如果只停留于所谓“显性功能分析”层面,极易于沉浸在朴素的道德批评之中,所以特别认同何艳玲(2007)提出的“行政学研究的滞后,必将给飞速发展的行政学教育带来障碍,并因此造成此学科面向整个社会时的认同危机”的观点。因为回顾学科的发展历史,确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建设,到1997年获得明确的学科身份与地位,再到搭上21世纪初高校扩招的快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攻城掠地速度甚至超过了法学学科教育。学科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科的研究与教育没有获得平衡的发展,公共管理教育的单兵突进引发了质量危机、身份危机,进而导致学科的合法性受到极大挑战。所以未来要提升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采取改善人才培养途径,注重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重视与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的同时,最重要的解决之道是要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质量,增强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进一步建立本土化、规范化的公共管理理论,走一条“研究质量促进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证研究质量,两条腿共同进步、平衡发展,共同提升学科的合法性并最终赢得相应的学科地位”的发展道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