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中药 >简论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体外模型筛选与抗氧化

简论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物质体外模型筛选与抗氧化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30698 浏览:1363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以化学成分和细胞生物学层面浅析了中药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活性成分,建立了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和血脑屏障模型,利用模型对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浅析、鉴定和体外抗氧化探讨,为与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探讨思路。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有:1.体外氧化应激筛选模型的建立并运用该模型以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活性成分以筛选活性化合物为目的,建立了以中药中筛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活性化合物的体外氧化应激模型。该策略是利用中药中活性成分与氧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的效应靶点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使中药提取物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活性成分与之结合,未结合的成分被洗掉。再通过细胞膜受体失活的方式,使与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成分解离下来,运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浅析鉴定筛选出的活性成分。将该模型运用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活性成分。探讨结果表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至少有6种活性成分能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其中3种活性成分被鉴定分别为朝藿定B、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2.体外血脑屏障筛选模型的建立并运用该模型以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活性成分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相对封闭,具有免受多种物质影响的独特结构,致使许多药物不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利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筛选出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物质。本论文利用ECV304/C6细胞共培养方式来模拟在体血脑屏障建立药物筛选模型,通过跨膜电阻和小分子物质渗透率浅析证明,ECV304细胞在C6细胞诱导下所建模型具有体内血脑屏障的特点。运用所建血脑屏障模型,以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活性成分,并进-步利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筛选出来的药物进行浅析和鉴定。探讨结果表明,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中至少有2种化合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它们分别是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3.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体外抗氧化探讨淫羊藿苷是淫羊藿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调节免疫、抗癌、抗骨质疏松和改善性功能紊乱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淫羊藿次苷Ⅱ是淫羊藿苷的代谢产物,对其功能知之甚少。本实验建立了体外自由基发生系统:DPPH?、NBT-NADH-PMS, OH?、卵黄脂质过氧化模型反应系统、还原铁以及β-胡萝卜素-亚油酸自氧化系统分别测定了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对DPPH?、 O2-?、 OH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它们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还原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以此来探讨待测样品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以BHT和Vc作为阳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 O2-?、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的能力,有较强的清除OH·的能力,且均呈剂量依赖性。淫羊藿次苷Ⅱ对DPPH的清除能力很强,在清除OH·,02-·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方面也有较强的作用。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抗氧化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即随着浓度的升高,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但当抑制率或清除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剂量的加大对其抗氧化效果影响不大。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对同一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不相同。究其理由可能是因为两者酚羟基数目、所处位置和糖基的数目、所处位置的不同。本实验的探讨结果对于阐明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潜在抗氧化剂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实验基础。关键词:淫羊藿论文黄酮类化合物论文血脑屏障模型论文氧化应激模型论文液相-质谱联用论文体外抗氧化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8

    缩写词表8-13

    第1章 序言13-39

    1.1 淫羊藿属植物介绍13-14

    1.2 淫羊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14

    1.3 淫羊藿属植物的药理学运用14-15

    1.4 淫羊藿属植物的生物学活性15-23

    1.4.1 对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15

    1.4.2 对骨新陈代谢的影响15-18

    1.4.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8-19

    1.4.4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19-21

    1.4.5 抗肿瘤活性21-22

    1.4.6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22

    1.4.7 耐缺氧抗疲劳作用22-23

    1.4.8 抗炎抗病毒和抗菌活性23

    1.4.9 肝保护作用23

    1.5 淫羊藿其他方面的探讨23-24

    1.5.1 临床探讨23-24

    1.5.2 淫羊藿的处理24

    1.5.3 淫羊藿的副作用和急性毒理探讨24

    1.6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模型的类型24-26

    1.6.1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25

    1.6.2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25-26

    1.6.3 对酶活性的影响26

    1.7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的策略26-27

    1.8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常用的检测策略及特点27-30

    1.8.1 比色检测法27

    1.8.2 荧光检测法27-28

    1.8.3 放射性活性浅析技术28

    1.8.4 发光技术法28

    1.8.5 形态学策略28-29

    1.8.6 核磁共振检测法29

    1.8.7 质谱技术29

    1.8.8 生物芯片29-30

    1.8.9 其他策略30

    1.9 心血管疾病30-33

    1.9.1 中药活性成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探讨30-32

    1.9.2 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血管疾病32-33

    1.10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体外血脑屏障33-36

    1.10.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3

    1.10.2 体外血脑屏障33-36

    1.11 论文探讨的目的和作用36

    1.12 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36-39

    第2章 体外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运用探讨39-57

    2.1 前言39-40

    2.2 材料与策略40-47

    2.2.1 材料40

    2.2.2 仪器与试剂40-41

    2.2.3 技术路线41-43

    2.2.4 策略43-47

    2.3 结果与浅析47-54

    2.3.1 细胞培养47-48

    2.3.2 H_2O_2对ECV304细胞存活率的影响48-50

    2.3.3 pH对细胞活性的影响50

    2.3.4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Hplc图谱浅析条件的选择50

    2.3.5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HPLC色谱图50-51

    2.3.6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LC-MS浅析鉴定51-53

    2.3.7 标准曲线的确定53-54

    2.3.8 精密度、检出限和定量限54

    2.4 讨论54-57

    第3章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运用探讨57-75

    3.1 前言57-61

    3.1.1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基础57-59

    3.1.2 星形胶质细胞诱导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59-60

    3.1.3 基膜60-61

    3.2 材料与策略61-66

    3.2.1 材料61

    3.2.2 仪器及试剂61-62

    3.2.3 策略62-66

    3.3 结果与浅析66-72

    3.3.1 ECV304/C6细胞共培养条件的选择66-68

    3.3.2 ECV304/C6细胞共培养跨膜电阻和培养时间的确定68

    3.3.3 跨ECV304单层细胞的荧光素钠转运68-69

    3.3.4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HPLC图谱浅析条件69

    3.3.5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HPLC色谱图69-70

    3.3.6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LC-MS浅析鉴定70-72

    3.3.7 标准曲线的确定72

    3.3.8 精密度、检出限和定量限72

    3.4 讨论72-75

    第4章 活性物质体外抗氧化探讨75-91

    4.1 前言75-77

    4.2 材料与策略77-81

    4.2.1 实验材料77

    4.2.2 实验试剂77-78

    4.2.3 实验仪器78

    4.2.4 实验策略78-81

    4.3 数据统计浅析81

    4.4 实验结果与浅析81-87

    4.4.1 对二苦酰肼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81-82

    4.4.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82-83

    4.4.3 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83-84

    4.4.4 对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的检测84-85

    4.4.5 还原能力的检测85-86

    4.4.6 总抗氧化活性的检测86

    4.4.7 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在体外抗氧化系统中活性的总体评价86-87

    4.5 讨论87-91

    总结91-9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