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自然对生命馈赠

自然对生命馈赠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12426 浏览:562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李娟的散文诞生于新世纪之后的散文文坛,她的散文所书写的是在阿勒泰山区生活时的点点滴滴。李娟执著地书写阿勒泰,不仅源自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散文中她不断进行着具有生命体验的自然感悟。到自然中去,在对自然的倾听中,还原自然,还原最原始的状态。在人与自然、他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中呈现自然的原始状态,并得到精神上的平衡和慰藉。
关键词:李娟自我与自然他人与自然灵性的审视
:A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功利主义时代,许多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的沙砾遮蔽,心灵被锈蚀,日益变得冷漠和麻木。但散文的精神命脉并没有断绝,而是在艰难中跋涉前行,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其中孕育着新的转机和新的希望。就如韩小蕙所说的一样:“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到本世纪末太阳终于绽开紧缩的眉头,对着散文微笑了。”虽因创作者良莠不齐的创作水平使得散文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不少作家如贾平凹、南帆、余秋雨、林非、毕淑敏等,他们的作品中就不乏佳作。李娟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她的散文中,不是一味的平淡、幸福,只是李娟她总是能在书写艰辛和困顿时,将其隐藏在背后的淡然、潇洒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来。正如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所说的:“写作是我很喜欢的事情,慢慢的,就成了唯一能做好的事情。同许多写作者一样,我通过不断的写作来学习、寻求舒适。”李娟把在阿勒泰的生活、对自然的倾听、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生活,她不是做作,是真心实意。在她笔下,向往春天的兔子、渴望母爱的小羊……都是她所还原的自然中的一景。
李娟自小随着家人生活在这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阿勒泰,平时所接触的除了自己的家人、上山下山的牧民,就只有那里的自然环境了。她的文字也追随着牧人的脚步,从喀吾图到巴拉尔茨再到沙依横布拉克,看在外人眼中的天寒地冻、荒凉贫苦……。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写道:“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的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她的散文不是只站在一个点上反复书写,而是走出自己的内心,走出居于一方的狭隘,到自然中去、到静谧的乡间小路上、到那充满神秘的大山里,在她的脚步里一点一点的延伸。身在其中的李娟将这些都一一复述在文字里,为的就是那里不仅仅是她心灵的栖息地,还是证明她存在过的肯定。在阿勒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她对其的描述并不是一味的美化或丑化,也不是消极的、逃避似的一言以蔽之,而是在散文中有着的是怀念与追忆以及自身的融入,将她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把人视为自然中的一份子,并且在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来寻找平衡,在散文中呈现自然的原始状态,并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与和谐。
一自我与自然
据研究调查分析,人们的感性生命感受基本可分为两种形态,即本身和体验自然。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udooo.com

成人类的感性生命,具有丰富性、融合性与复杂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两者不能平衡,则会使得本身无足轻重,生命就会干瘪枯燥;或者使得本身取写作技巧性,又会使人的生命单一化,造成生活的危机。要两者相辅相成不仅需要本身理性的介入,更需要的是要重建对人感应自然的能力。在人的生活及心灵中如果失去了感应自然的能力,那也就是否定了外物的一切,不但会感到孤独,而且会失去快乐。
李娟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勒泰游牧山区就是她灵魂感应自然的地方。李娟用她自己的方式把她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都存放在她内心的深处。当阅读她的作品时,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她想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就是她对自然的向往。人与自然不再是对立而是守望互助,人在自然中寻求生存,自然也在其中欣欣向荣。在她的笔下,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处于平等、对话的交流状态。例如,她在《我们的家》这篇中所写“草丛上还淡淡开着一些小花,近近地,惊奇地看着你。”李娟的散文不是以一个外来人的角度来客观地描述,而是参与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中,去感受自然相融相通的脉搏。“森林荡漾的是海的气息——亿万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们的平静与沉静。我们走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此间万物都在被压抑,都在挣扎,在爆发,在有光线的地方纷纷伸出手臂,在最暗处纷纷倒下。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粘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里,不论是一草一木,人或是动物,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思维和快乐,李娟用心在自然中、在生活中体验着生命带给她的悸动。
二他人与自然
在李娟的散文中,不仅有着她自身对自然的生命体验,而且环绕在她周围的人、事、物在散文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环绕在她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在她的描述中,这些在她生命中出现,生活在阿勒泰这个特殊地区的人们,有着他们自己对自然的生命体验。在李娟周围的人们,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思想、生活和故事,李娟在她的文字中把他们的生命体验客观地表述出来,并且从中汲取营养。这里的人们没有如同都市般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也养成了相似的性格。由于牧区转场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一个夏天都在山里消夏放牧的人会回到聚居地,事情忙完后,就成天往马路上跑,三三两两的站着,天黑了也不回家。年轻人见了年轻人,爱情便有了,然后就是盛大的婚礼。几乎秋天的每个晚上,黑暗的村子里总有一处灯火通明,电子琴和手风琴的旋律彻夜飘荡。长达半年的冬天也总是让人不能相信这样的冬天也能过去,人们总是在这样的冬天里喝酒。尽管阿勒泰的自然环境很恶劣,但他们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自得其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他们其实也是自然的一份子,在他们身上体验的自然也就具有天然、多样且自由的色彩。牧区的人们,他们总是很质朴的把感情放在脸上,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你都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所有的情绪,而不是像城市中的人都戴着面具,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万物几乎不受控制的自由生长,也使得这里的人们拥有这种独特的气质,在这样自由的地方,怎么能不受到感染?作者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青草或者泉水的味道,让自己大感陌生?”基于自然地影响,这里的人们穿着也颇具特色,虽挡不住外界的影响,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改造,符合自身的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如衣裤,它本来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穿的衣物,因为游牧生活的需要,要改动的地方很多。“我亲眼看到他们是这样裁裤子的——先从布上裁下来两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一侧估计着剪掉两个弯儿——就成了!然后交代给徒弟们:腰一定要做够二尺六,臀围越大越好,膝盖那儿窄一点,裤脚大小看着办……”、“这是民族地区,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繁重的劳动和传统单一的饮食习惯,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特体比较多:胸宽肩窄的,腰粗臀细的,凸肚的,驼背的,斜肩的……也只有量身的衣服才能穿的平展。”自由惯了的游牧民族不会拘束自己,他们才是真的生活在自然中的大地之子。无数的生命在自然中成长发芽、生生不息,是一个可以被无限感觉的对象,在神秘的自然中消弭着对孤独与生活的焦虑。
三动物与自然
自然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性和复杂性,有很多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如歌德在对自然的赞美时说道:“自然!她环绕我们,围抱着我们……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现在有的,从前不曾有过;曾经出现的,将永远不再来;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我们活在她的怀里,对于她永远是生客。她不断地对我们说话,又始终不把她的秘密宣示给我们。我们不断地影响她,又不能对她有丝毫把握。”在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自然,只能在自然这个生机盎然的怀抱里,用自己的心灵,用自身所体验的生活来适应、倾听自然,用自己的心灵和灵性来与自然对话。不凌驾于万物之上,只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自然中的一切,将所看到的一切诸如山、水及一切生灵等都看作生命,与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心灵的默契。对于动物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游牧民族中,人们依靠饲养牛羊来生活,在上山下山转场中寻找牧草,可以说是动物养活了他们,也可以说是自然养活了他们。
在李娟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动物,如:狗、马、驴、牛、小虫子……。在《牛在冬天》中她写到与一群牛在冬天偶遇时共同度过的时

怎样写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光,“我端着满满一纸箱垃圾,向马路尽头的垃圾堆走。半路上,路过的一头牛看了我一眼。然后立马两眼放光——我当时还以为是错觉,也没有多管,继续往前走。那牛则在栏杆那边绕过来,寸步不离的跟着我,而且愈发加快了速度,想超过我。……后面牛越跟越多,也不知从那儿就冒了出来,好像半个库尔图的牛都从各个旮旯角落集中过来,浩浩荡荡,追着我狂奔。……我也来不及去恨他们了,魂飞胆裂,还没冲到垃圾堆,就啪地把垃圾扔了,箱子也不要了。……这时有一只牛左右突围,杀开一条血路冲将出来,嘴里牢牢衔着它的战利品——我恍然大悟,那是我用来装垃圾的纸箱子。”李娟的散文充满着一种幽默、快乐、随性的味道,在大自然面前保持一种谦和的智慧,让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种近乎天然的感知能力。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曲解,而是尝试从中寻找出相似的地方,动物在自然中也如同人一样地有着它们的需求。在作者眼里,不管是动物还是其它,都有它生存的意义,不能因为它会危害人类而去灭绝它,哪怕是蝗虫也应该和我们一样享受自然赐予的生活。“蝗虫是有罪的吗?作为自然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只是必然之中:必然会有蝗灾出现的,必须得伤害人的利益,以维护某种神秘公正的平衡。当蝗虫铺天盖地到来的时候,我们为保护我们而使用的任何方法,是不是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损伤?”李娟用一种平等、善意的眼光来看自然中的一切,不会主观或是曲解任何事物,只是在描写当中将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识加筑在自然中,并试图还原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从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实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价值的自我认同过程。在《牛在冬天》里可以看出,它们是一群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古老东西,身体和心灵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感观。不论世界如何变迁,它们总是默默无闻相伴在我们左右,保持着它们最原始、最质朴的品质。这些朴素的品质在现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犹如珍珠一样宝贵,我们在它们的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倾听自然的魅力,还有那灵动的生命体验以及亘古不变地原始魅力。
李娟的散文在自然中写就,也在自然中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她的生活和世界因为与自然联系密切,有它加入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惊喜。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里,凭借着对自然、对生命的倾听与感悟,感受日常生活的脉动、自然的声息,以独步的方式,来写就她的著作、她的生活。
参考文献:
冯骥才:《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问题及问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光东:《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3] 黄科安:《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 陈剑辉:《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 杨若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 王光明:《心灵生命化的散文传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7] 潘懿敏:《李娟:来自阿勒泰山原的清新之风》,《文学报》,2011年7月14日。
[8] 李国涛:《李娟的阿勒泰》,《文学报》,2011年3月24日。
[9] 韩小蕙:《太阳对着散文微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万卷出版社,2010年版。
[11] 李娟:《我的阿勒泰》,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谢有顺:《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13] 刘锋杰:《回归大自然》(封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杨婷婷,女,1987—,新疆喀什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