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背离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背离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20463 浏览:935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编创而成的,但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上却均有背离,主要表现在广告宣传语言及史实之间的情节失真,不少词语的读音和用法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与实际历史人物有所偏差,这些都使该剧在艺术上的质量大打折扣,放松了对真实性的追求。
关键词:大汉天子生活艺术真实
:A
电视剧《大汉天子》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该剧属于史实加娱乐片,在以全据史实作为叙事原则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娱乐因素,进行了不少颇有新意的再创作,然而这样的新意却值得探讨。如果不是历史资料性质的电视剧,对历史的创作性改编基本上是以娱乐大众为载体,以追求票房、个人声望为基本目的,这是无可非议的。既然为一种创作,就与文艺的创作原则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真实,从而带给人们以艺术享受。《大汉天子》在这一方面显然是有距离的。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一致的,艺术真实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及本质,它依据生活真实,对生活的诸多材料和元素进行符合生活逻辑的改造,使人觉得这样的真实在生活中是可以存在和发生的。对史实的改编与创作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大汉天子》以史实为依据,反映的故事基本线索是真实的,而其宣传用语却极不真实

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大汉天子》片首首先申明“本剧故事纯属虚构”。虚构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纯属虚构,其意思更加明显,完全是靠想象凭空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这样的开篇声明一般见于娱乐、揭露等的小说、电影或电视剧,为防止现实中的部分人对号入座,特意作出如是说明,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可本剧的提示语似乎没有多少意义。《大汉天子》,见其剧名,自然是反映汉朝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再观其内容,明明就是表现刘彻时代的辉煌,很多事件史实有据可查,多数人名也与当时一样,说纯属虚构就显得过于夸张,不知是否是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
随着蒙太奇的切换,屏幕右侧便会出现一列文字:古装传奇剧。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与纯属虚构是近义词,属于同一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看完后与纯属虚构基本相同,便觉得名实不符,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自相矛盾的感觉。这样的不真实、这样的虚检测,并非是再创作,有故弄玄虚的嫌疑,是一种不太高明的作秀。清代刘熙载说:“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用言过其实的噱头引起关注,主观上觉得是一种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就像华而不实的诗歌一样,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历史剧不可能做到所有方面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所以在基本线索真实的前提下,在情节串连之间,就有了再创作的空间。剧中有几处史实之外的细节,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一处是卫子夫的第二个扮演者,其角色风格和语言风格与她在《孝庄秘史》中的孝庄皇后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孝庄皇后与武帝皇后在演员的演绎下,都是集贤慧、大度、有计谋、忍辱负重、美貌于一身,虽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皇后,性格言行却做到了如出一辙,演员还将《孝庄秘史》中常用的一句委婉含蓄的台词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武帝皇后中,就是“臣妾有个不情之请”,此话在两剧中都极具杀伤力,往往令所求者左右为难,最后答应了她的所求,让人觉得是不是演员还没有从孝庄氛围中解脱出来,直接进入到了武后的表演中,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在语言行为特点上的区别应该是很大的,一致的言行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另一处是武帝两个谋臣的料事如神让人叹为观止:一位是武帝第一谋臣东方慧,史上实为东方朔,是武帝十分佩服的大臣,他说,东方慧用测字的方法为自己出主意,常常把道理说得如大海归川,水银泻地,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在宫中跑了一位武帝心仪的舞伎念奴娇,郭德仁四处寻找,求到东方慧,东方慧的解字为这句话找到了最好的注解。另一个是主父偃,主父偃多次违逆汉武帝,被囚禁于狱中,对狱外风云却了然于胸,一次曾料到某夜有三个人夜不成寐,让当事人感喟不已,被武帝誉为前有东方慧,后有主父偃,更神的是主父偃在这边厢说当今的皇上不是一个守成的皇上,皇上考虑的不仅仅是四海,画面切换到那边厢,武帝便意气轩昂地说,四海之外还有四海,画面切换了两次,主父偃与汉武帝就像是心有灵犀一样在说着惊人相似的话语。
鲁迅先生说:“艺术是‘以检测为真’、‘检测中见真的’。”与亚里士多德“把谎话说得圆”是一个意思,谎话若符合事理逻辑、情感逻辑,也能在观众心中唤起真实的幻觉。这些再创作的细节只能用神奇来形容,而实际生活和历史是不可能出现的,就是说,它们不符合生活的逻辑,给人以检测的感觉,编导这样的处理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真实。这样的神奇若看作是一种娱乐,能满足人们对人物无所不能和奇迹的期待的话,是勉强可以理解的。而有些人名的更改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李广改为李光,李陵改作李勇,出使西域的张骞变为张远,东方朔改成东方慧,这些更改,不是通过谐音就是通过意译,改名手段一目了然,只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为什么卫青、刘彻以及霍去病却用的是史上真名?那些人用检测名是想掩盖什么?还是改名体现了一种艺术的处理?联系片首的宣传用语,可能是对虚构和传奇的一种注解。不过这种改动,与真正的创作相去甚远,并且也不见得新颖,它不需像更改情节一样费多少思量,略作思考就可以改过来,惟一的效果就是让人通过剧中武帝、卫青、霍去病等真名去猜测、查实这些人在历史中的真实名姓。

历史剧都无一例外地会遇到人物的语言问题。由于距今遥远,当时人们语言的发音及词语用法很多都无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一般的历史剧不同于专业的古汉语,不必去考究某个词语当时条件下的正确读音,若有古汉语的研究成果作支撑,参考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若不作参考,能用今天的一般读音及用法去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若这两方面都做不到,就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例如,剧中人物经常读的白字。如司马谈的“谈”读为“炎”,秋婵口误,汉武帝对身边的人产生怀疑,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就找到秋婵暗示心事,秋婵说:“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呀,比如卫青卫子夫,还有司马炎等人,难道你连他们也怀疑?”屏幕显示的是“谈”,秋婵却说成了“炎”;偌大的“偌”(ruò)读为“诺”(nuò),武帝口误,汉武帝为霍去病抱不平,说难道诺大一个大汉朝,竟找不出一个霍去病中意的女子吗?浑邪王、伊秩邪的“邪”读为“斜”,武帝及一班文武大臣说北方不断作乱的少数民族时口误;“明日黄花”读为“昨日黄花”,武帝为巩固帝位,防吕氏之乱,将他的祖母太皇太后软禁起来,梁王与淮南王感到前景不妙,二人在一起密谋时口误。前二者的音误是明明白白的,完全是表演态度及文化基础不足的缘故,后二者稍有难度,能反映出一定古汉语的知识修养,一般人使用有误可以理解,历史剧有误就显得过于浅薄和浮躁。古代称呼北方游牧民族首领时,有两个音与今音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单于的“单”,一个就是呼韩邪单于、浑邪王、伊秩邪等的“邪”,要从古音,单读“婵”,邪读“爷”,这是古代汉语涉及到这里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专业性比较强,也是基本的古汉语知识,作为历史剧,应该反映这种真实正确的读音,这才能让人觉得原汁原味。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