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会计 >> 材料会计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问题和改革策略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问题和改革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6591 浏览:1204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者简介:
孟凡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准—样板”成本控制研究(批准号:71072075)”等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吴显英,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王震,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控制。

一、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控制不仅是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企业成本管理目标实现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赖于企业制造成本计算系统输出的财务成本信息,对其分成本项目进行分析,发现当期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这种成本控制模式起到的是事后总结的作用。另一种是事先设置成本控制标准,并以成本控制标准约束企业当期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这种成本控制模式起到的是事中监督的作用。
从以上两种成本控制模式来看,前者虽然可以对比历史成本信息,找出本期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但是当期的成本实际上已经再次成为历史,企业难以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当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这种成本控制充其量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后者虽然事先设置了成本控制标准,并以标准对当期的实际费用支出进行约束,但是成本控制效度如何还要看企业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置是否得当。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工人达到最佳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替代旧的经验式管理方法。他主张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最熟练的工人,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对这个工人的劳动过程实施“时间动作分析”,肯定其合理部分,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和每个工人的工作定额。泰罗还主张,企业要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达到或超过了定额,其全部工作量都按高工资率付酬;如果工人没有达到定额,则其全部工作量都按低工资率付酬,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自泰罗的标准设置模式创建以来,尽管学术界围绕成本控制标准设置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泰罗式的成本控制标准设置一直被视为成本管理方法的经典。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不少企业也始终沿用了这套管理模式。然而,这套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日益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首先,按照泰罗管理模式设置的成本控制标准,必须是以“第一流的工人”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用的时间作为参照系,这个参照系的选择并没有考虑工人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多数工人达不到这个成本控制标准水平的局面,这部分工人因感觉自己没有希望能够达到预先设置的成本控制标准而缺失控制成本的动力,容易产生消极的成本控制态度。
其次,按照这种方法设置成本控制标准时,要在“第一流的工人”工作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保留其合理部分,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科学,但实质上等同于把工人看作了与机器一样的设备,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明显相悖的。在管理实践中,即便是“第一流的工人”,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这样的成本控制标准,也会受生理等因素的作用,难以持续维持这样的成本控制水平。
最后,泰罗的“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质上是将生产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工人除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获得一定的奖金,即相当于机器需要加油外,企业对他们并无任何其他方面的满足。而事实上,工人的需求远不止一定数额的奖金,他们对晋级、受到尊重、获得表彰等来自精神方面的奖励也存在需求。
泰罗成本控制标准在实践中遭遇的质疑表明:单一的成本控制标准不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唯有对成本控制标准设置方法进行创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成本控制效度。

二、双重成本控制标准的内涵及其作用

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置问题,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企业将成本标准水平设置的过高,多数人会因为达不到标准而放弃努力,从而使成本控制标准形同虚设,即使企业采用高压手段的方式来要求员工控制成本,也难以提高成本控制效度;相反,企业如果将成本控制标准水平设置过低,多数人能够达到了这个控制标准,却会使企业效益受到影响,企业为此会丧失利润上升的空间。因此,为了兼顾企业效益和员工控制成本的动力,企业有必要设置双重成本控制标准。
所谓双重成本控制标准,是指企业在设置成本控制标准时,应该建立“基准—样板”成本控制标准体系。
“基准”成本控制标准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员工在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保持应有的谨慎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设置“基准”成本控制标准目的是明确企业成本控制的底线。当员工通过努力达到了“基准”成本控制标准水平时,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就能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企业不仅要支付他们基本劳动报酬,还要支付他们成本控制方面的基本奖励。由于“基准”成本控制标准兼顾了多数员工控制成本的能力,多数员工都会因有“安全感”而愿意接受这个标准。
“样板”成本控制标准是在最近时期最佳的实际成本水平基础上设置的成本控制标准。设置“样板”成本控制标准目的是给出成本控制的高级标准,使员工找到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学习“榜样”。员工对成本控制的结果越接近“样板”成本控制标准,他们就越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报酬与奖励。在员工向“样板”成本控制标准看齐,争当成本控制榜样的同时,企业也因此获得了更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基准—样板”成本控制标准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旧的成本控制标准记录可能会被不断刷新,更先进的成本控制标准将持续诞生,员工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了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企业推行双重成本控制标准的策略

科学设置双重成本控制标准,对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效度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但是双重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置、以及在管理实践中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设置双重成本控制标准收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消耗量这两个制定成本控制标准依据的基础因素如果发生了变化,自然会使原有的成本控制标准的适应性受到影响。而受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和消耗量已经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搜集和消耗量的相关信息,以提高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基础信息的质量。通过信息化建设,使管理者能够随时跟踪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成本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评价,从而增强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2.压缩企业成本核算期
双重成本控制标准是否在成本控制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依赖于成本核算系统提供信息的检验。成本核算期越短,成本核算提供的信息就越及时,成本控制标准的适应性就越能够及时得到反映。目前我国一般企业是以“月”为单位设定成本核算期的,即每月末提供一次成本核算数据,这种做法承继的是手工记账时期的成本核算模式。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从单纯的以替代手工记账为目标的核算型会计演变成为基于网络环境的集成化的管理平台,企业有条件将目前按月输出成本信息压缩为按旬(或10天、周)输出。通过压缩成本核算期,不仅能够及时揭示成本控制差异,而且能够发现和消耗量变动对成本控制标准带来的影响。
3.科学构建成本控制激励机制
马斯洛在其《人类动机的理论》一文中指出: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人的需要从基本的食物与住房到复杂的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都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在每个层次上都有相对占据优势的某一类需要,当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每一层次上的种种需要都成为人在特定阶段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基于此,企业必须科学成本控制的激励机制,当激励政策能够刺激员工自觉采取行动控制成本时,企业的成本控制效度才能够得到提高,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注:
本文得到以下项目支持: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155407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批准号:20092304110017)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G201135)的支持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