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一英语教学 >探究隐喻以隐喻和转喻认知视角解读《壁纸》

探究隐喻以隐喻和转喻认知视角解读《壁纸》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22361 浏览:9789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欲从隐喻与转喻认知视角解读《壁纸》。认知语言学将隐喻与转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在《壁纸》主题阐释过程中,隐喻与转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读者从隐喻与转喻认知视角解读某些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壁纸 隐喻 转喻
《壁纸》是美国女作家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1860-1935)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她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也是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作品通过叙事者对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反应,表现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刚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这一妇女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与转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进行思考和认知的模式。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会频繁地接触到隐喻现象,可以说隐喻认知在文本中无处不在。以往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均从文学批评的分析视角展开,却缺少来自文本层面的证据,如果从语言本体视角审视文学作品的主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知视角,而且可使文学主题分析更为夯实可及。
本文正是在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视角下,从隐喻、转喻及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壁纸》中主题的再现,目的是为读者解读《壁纸》提供一种崭新视角,并为读者分析《壁纸》的主题提供理据。

一、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壁纸》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认知是作者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读者认知的一种系统方式,作者往往参照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阐释无形的、复杂的、难以定义的思想或概念,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跨域映射。读者正是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分析理解原文的。

(一)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隐喻认知模式概念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意象图式来自于空间概念,“意向图式”这个概念是Lakoff在认知层面上提出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如“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上-下图式、里外图式”等,这些图式几乎都与空间隐喻有关。

(二)空间认知隐喻对《壁纸》主题的阐释作用

《壁纸》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产后身体不适,心情郁闷低落,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静养,于是主人公被身为医生的丈夫带到乡村别墅,并被迫住进曾经作为育儿室的房间。
主人公的房间是始源域,目标域是禁锢她人身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容器”——男权社会。她住的育儿室,令读者意识到,在社会上,她的合法地位不过是个幼儿,处于一种从属、附属和被动的地位。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她没有独立的身份和自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www.udooo.com

由,她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由成人——她的丈夫带领着。叙事者运用“育儿室”这一空间隐喻,巧妙地揭示了作者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对19世纪美国男权社会的反抗。

二、从转喻认知视角解读《壁纸》

转喻一般出现在邻近性(contiguity)而非相似性(similarity)的概念之间,人们通常用易懂或易观察到的事物部位来指整个事物。为何这样?黄小寒(2006:108)认为,我们观察或研究某一事物时,只能选择它的某些方面,不可能观察或描述整个世界或自然的全貌,即便是最小的全貌也不能全面描述,因为一切描述都必须有选择性。既然转喻是人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它自然为读者解读《壁纸》的主题提供另一崭新视角。

(一)小说叙事中的转喻

Jakobson & Halle (1971: 95296)指出,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作品中隐喻占主导地位,而在现实主义作品中转喻占主导地位,《壁纸》的作者,在表现手法上,成功地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写实象征主义的手法,以女作家敏锐的观察、特殊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使作品内涵丰韵、含蓄深沉,更加深化和突出了主题。前文已从隐喻视角分析《壁纸》的主题,下文将从转喻视角对《壁纸》的叙事方式及主题阐释进一步探讨。

(二)转喻机制与《壁纸》的叙事方式及主题阐释

Sanders(1967: 75)认为,好的描写不是冗长乏味的、对一幅画的每一要素的机械罗列,而应该聚焦在关键细节上,因为关键细节能够触发人的记忆,将储存的成分组织成一种类型。看来描写既要挑选细节,又要保证所选细节的认知凸显度,这应是转喻机制在描写上的具体应用。例如:
There is one that commands the road, a lovely shaded winding road, and one that just looks off over the country. A lovely country, too, full of great elms and velvet meadows.
译文:有一扇窗子可以俯瞰道路,一条迂回曲折、隐藏于树丛中的秀丽的道路;还有一扇窗子正好俯瞰稍远处的乡间田野,这也是一处风景秀丽的田野,到处是高大的榆树和天鹅绒般的草地。(吴其尧 译)
这一描写语段涉及窗户和室外两个场景。前者窗户属于她所住育儿室的一部分,这里作者运用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原则,这个育儿室让读者联想到女性被男权社会的压抑状态,进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而后者作者选用道路、田野、榆树、草地这几个意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场景。这里作者选取以上意象构建场景,首先是依据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原则,选取了一些凸显的东西,表征一个房间和一个大的区域。
其次,这些被选择的意象的确具有代表性:田野代表希望,道路折射自由,榆树、草地彰显生机勃勃,都映衬出作者欲挣脱男权社会的牢笼,寻求女性解放,向往自由的女权主义精神。例如,“窗子”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房间”,而在“田野、道路、榆树、草地”的触发下,读者就可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希望、自由的广阔天地。
由此看来小说中关于场景细节的描写要符合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原则。在理解此类描写语篇时,读者要根据作者提供的有选择的信息片段,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来构建作者希望读者构建的叙事世界。
本文分别从隐喻与转喻两个方面对《壁纸》的主题进行了阐释,为读者准确理解小说主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并为读者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提供了可靠的理据。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The Yellow Wallpaper [M].2004.

2.刘国辉.隐喻之于转喻吗?——以映射为观点[J].外国语文,2009(3).

3.卢卫中,刘玉华.小说叙事的转喻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01).

4.王丽莉.论美国女作家吉尔曼的《壁纸》.

5.吴其尧.《壁纸》[J].名作欣赏,1997(3).

6.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5).
7.于志学.从空间隐喻认知视角看《一个小时故事》的主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0(2).
8.张辉,杨波.隐喻与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外国语文,2009(5).
作者简介:
罗双双(1987.05-),女,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