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翻译学 >关于意蕴《蝇王》中象征意蕴

关于意蕴《蝇王》中象征意蕴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8061 浏览:316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蝇王》这部作品中,戈尔丁自觉遵循象征化目标,设置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世界,间接折射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观念、情感与,是作者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批评与反思。戈尔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性与寓言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展现了自身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与关注。
关键词:蝇王 戈尔丁 象征 意蕴
1954年威廉·戈尔丁发表《蝇王》,作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蕴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蝇王》这部作品虚置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一架载有6到12岁的英国男孩乘坐的飞机在向海外疏散的途中被敌方击落,飞行员丧生,孩子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们降在太平洋一个荒芜的珊瑚岛上,在寻求生存和自我本性释放的过程中,象征专制、崇尚本能的狩猎派压倒了象征文明的派,讲述了孩童由纯真转变成原始野蛮的故事。
下面我将对作品中人物、实物的进行分析,从而解读其中独特的象征蕴含。

一、人物分析

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说,典型化向象征化的过渡是现实性向抽象性的提升,象征的意义表述在于更高层次上表现现实,实现创作与现实的统一。
《蝇王》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孩子——拉尔夫,他外表出众,手持代表意愿的海螺,是社会理性的象征。在初期,他建议构筑茅屋以避风雨,保存火堆以图获救,制定“政治”原则,暂时在文明未被褪去的孩子中间延续着自己的控制力与影响。随着恐惧的出现和野蛮天性的释放,拉尔夫逐步成为了孤家寡人。在拉尔夫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力图体现理性对于本性的脆弱,拉尔夫虽是理性的代表,但其内心仍具疯狂的冲动与寻求刺激的向往,在面临饥饿时,他也抵挡不住野猪肉的诱惑;在近乎野蛮的嗜血活动中,他也是戕害西蒙的罪人。因此拉尔夫是渴望救赎的,他恪守成人世界的条律,寻求生存的意义,并不断重构和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用“意外事故”来开脱谋生的罪责,最终也只能证明人性中伪善的一面,深刻地体现理性的脆弱与救赎的荒谬。
杰克与拉尔夫不同,是一个遵循内心的需求、高扬本我的形象。戈尔丁将杰克塑造成为绝对理性对立者。杰克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不屑用“杰克”这个名字、能唱升C调、自荐当头目,其举动与教育目的性的反差,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基督教的暗讽。杰克身上杀戮的本我冲动,由为生存而捕杀野猪逐渐变为对西蒙和同伴的残杀,甚至发展到对于嗜血的冲动使得他忽略保持火堆的重要性,同时,将泥涂在脸上,躲在“面具”之后,代表着其对文明的抛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猪崽子、罗杰等一系列人物,他们虽不是小说的中心,但仍是具有平面效应的情节推动者,极具象征意味。猪崽子可以看做是科学理性的象征,他信奉的一句话是:“大人懂事,他们不怕黑暗。他们聚会,喝茶,讨论。然后一切都会好的。”然而,正是大人们所坚持的科学与引发了核战这一荒岛故事的缘起。猪崽子是拉尔夫矢志不渝的支持者,但其自身意识的幼稚与脆弱,兼具高傲和卑微的身份体识,是当下西方知识分子尴尬身份的展现,作品也是通过孩子的蜕变和成年人的对比揭露西方世界中人性异化的事实。
戈尔丁的创作表达重在救赎,具体体现在西蒙这个人物身上。西蒙是以一个具有耶稣式特征的人物,他的名字与《圣经》中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西蒙·彼得具有相关性,作品中西蒙呐于言语,内向腼腆、但却博爱;他理智、文明,没有追随杰克打猎、杀猪、享受兽肉的鲜美,并且极力克制,这种克制与拉尔夫和猪崽子未能抵御诱惑而领受杰克的嗟来之食形成鲜明对比,并预表了其耶稣式的自我牺牲,美丽的海葬送走了西蒙。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之外,萨姆与埃里克这对双胞胎也是忠诚和合作的象征;罗杰则象征了残暴。戈尔丁通过人物的象征性将人的成熟与幼稚,理性与本能,美好与丑恶的种种转变加以描绘,对人性加以探讨和昭示。

二、事物分析

小说取名《蝇王》,即苍蝇之王,来自希伯来语“别卜西”,意为魔鬼之王,代表人类堕落的必然。人类的邪恶如苍蝇一样迅速繁殖并玷污它落脚的事物,作品取蝇王之意,象征着人性之恶的不可避免。信号火堆作为文明的表现,是孩子们与文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希望。火堆的灭与燃表现着孩子们对文明社会的态度,正如杰克和火的不相容,即是理性与本性的矛盾,他们满足于火的烤肉功用而非守火;当杰克抢走了作为火种的猪仔的眼镜,就意味着两种对立的矛盾已无法平和。信号火堆已成为判别岛上文明强弱的标准,极具悖论性质的是,小说最后引来成人世界的关注的,并非信号火堆,而是兽性不可抑制的产物,野性与之火。
与火相关的则是猪崽子的眼镜,眼镜可以视为科学和文明的象征。眼镜具有多重能够功效,猪崽子不止一次擦拭眼镜的过程,就是不停反思人性的过程。只是,他无法正视人性自身的弱点,而最终导致无法看清人的本质,死于罗杰的巨石之下就成了一种宿命。
戈尔丁笔下的海岛失去了荒岛文学对人类自我追求、创造的赞美,而作为微观世界的写照来反映人类的生存危机。小说中的荒岛形状如同在变幻莫测的大海里前行的船,象征着人类社会。而在作品最后,成人世界的介入,作为一种救赎手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种真正的解救,在这个场面中,成年人的生活看上去是道貌岸然、颇有作为的,然而在实际上,他们和荒岛上孩子们象征性的生活一样,陷入了罪恶之中。
戈尔丁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也在向人类揭示着一条救赎之路,即只有经历灵魂的毁灭与痛彻,才会获得人类真正的救赎,人性之恶与自我赎救是极具辩证意义的,他一直以一种对人类面带微笑的姿态,希冀人类实现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威廉·戈尔丁.蝇王[M].龚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语研究,2003
[3] 行远.《蝇王》的主题、人物和结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4] 黄修齐.威廉·戈尔丁《蝇王》的象征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1986
[5] [英]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M].郭洋生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博洋(1989.11.13-),女,汉,吉林省吉林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