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公共行政管理 >对我对我国网络道德缺失

对我对我国网络道德缺失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5313 浏览:191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作为网络生存中的一支主体力量,年轻的大学生也被它新颖的传播方式和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和思想所吸引。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应对这些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道德失范 表现 对策

1.网络道德的基本内涵

1.1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就是在信息社会中,以维持网络有序运行为条件,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和调节“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与现实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做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

1.2网络道德的特点

作为社会道德的延伸和拓展,网络道德除具有一般道德的特性外,同时自身也表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第一,虚拟性。网络提供了人们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此找寻到现世中被官痞学霸把持的话语权,所以网络的虚拟性才是大学生留恋网络的真正原因,“我要人们都看着我却不知道我是谁”。崔健的这句歌词很有意味。
第二,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因特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任何事物,同样任何人,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府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
第三,多元化。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跨地域性决定了其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网络形成了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因此各种各样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充斥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
第四,无规范性。无规范性也体现了网络的无政府状态。网上道德行为的约束不是万能的,还需要政策与法规的有效保障。针对于网络形成的新生活形态,相应的政策法规明显滞后,从而失去了有效制约。

2.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网络沉溺在指网络行动者们进入和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空间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这样两个很不相同的生活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问题,从而造成的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的状况,最后出现自我迷失、情感淡漠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价值观扭曲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由于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一些有害思想充斥其中。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此情况下长期接触网络,就容易被网络中的负面因素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

2.2沉迷网络,迷失自我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营造的是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不具备现实形态可触、可感的方面所以,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像是参加了一场检测面舞会,这些隐蔽性使部分大学生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道德于不顾,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自由发布信息,包括一些垃圾信息,自我控制力差的人就会难以自拔,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主要体现在第一,网络、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论坛、、病毒的破坏。其中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他们以匿名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

2.3道德感情淡漠

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平等,匿名,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为大学生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一些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的大学生提供了逃避的港湾,更有人可能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而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淡漠及现实人际交往技能退化,这样一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卑的学生会越来越丧失信心,而诚实者也可能会因为网络匿名性而学会欺骗。由此直接导致人际关系冷漠、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弱化。

3.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进步发展的建设者和探索者,但由于网络时代的弊端性,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防范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成为必需。

3.1转变观念,提升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事物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改善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根本要先从大学生自身做起。具体要做到,一是培养自己的“慎独”意识 “慎独”是指个人钻独处之际。没有任何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守道德规范,遵守道德准则的行为。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自律”意识。大学生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坚定,还要有行动上的坚持,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3.2加强大学生情感关怀

大学生忘我的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从现实生活得不到需要的温暖关爱,从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而转入寻求网络。如果对大学生进行必要关爱并在其遭遇挫折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抚慰,那必然会降低他们对网络的依赖。而由过度依赖网络产生的道德问题也就可以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这方面工作,如可以在校内依托校医院开设常设的定点心理诊所,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怎么写作,制作心理宣传网页进行心理常识教育;开通网上心理关爱咨询,进行对话辅导,帮助大学生疏解心理、情感问题。从而让他们的心结疏解于现实社会。

3.3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网络的普及与使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境,直接影响着传统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现在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地接受网络的“立体型”信息。为此高校一方面要结合网络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拓展高校德育空间,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升,最终要依靠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145
杨倬.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J].东南亚纵横,2004,(7)
[3]王颖.关于网络发展中的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8,(5)
[4]崔健,《检测行僧》,《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989
[5]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79
[6]王金山.当前我国网络研究与建设现状评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4,(2)
[7]戴黍.网络:现状与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8]云南日报.台湾公布“网络十大罪状”, [EB/OL]..cn2000-05-25
[9]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8
[10]张洁.信息自律.[J].情报探索,2006,(8)
[11]严耕,陆俊.网络悖论[M],长沙:国防科技出版社,1998:13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