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论语论语文教学过程中两个“平衡”站

论语论语文教学过程中两个“平衡”站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26550 浏览:1203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教学应是“给予”和“获取”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排除两种干扰,即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要排除干扰,教师就必须促成两种平衡,即师生之间在知识输出与输入上的平衡和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平衡。促成平衡,排除干扰,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外在干扰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贯穿教学始末,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对于教学的实质,有人认为是一个“给予”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教师。我认为,教学应是“给予”和“获取”的辩证统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这种最佳结合,必须排除两种干扰,即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要排除干扰,教师就必须促成两种平衡,即师生之间在知识输出与输入上的平衡和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平衡。促成平衡,排除干扰,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排除内干扰,促成师生之间在知识输出与输入上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这就存在一对矛盾,矛盾的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的输出,另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的输入。在语文教学中所达到的平衡,就是指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输入信息之间趋于平衡,也就是指教师应当为学生信息的获取,贮存创造最佳的接受条件。
教师输出的语文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获取,就要尽可能地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信息的模糊度,因为信息输出与输入之间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教学中的内干扰,表现为启而不发、概括不出、答非所问等。促成师生之间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平衡,排除内干扰,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关键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信息的反馈和调控技能。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评价、愿望和要求。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平衡。
(一)反馈必须及时、准确、量大,保证反馈信息的质量。反馈的意义在于调整下一次控制。教师要注意信息必须真实,错误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也会使调控失效。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的个体反馈、群体反馈和整体性反馈获取反馈信息。
以《赵普》一课为例,教师抽个别学生回答:“‘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反馈,优点是准确、方便,无用时间消耗少,但反馈面窄,教师获得的信息量少;教师抽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同时在黑板上板演“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时有哪些细节描写?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则属于群体反馈,优点是获得的信息反馈量较大,教师较易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利于中差生独立思考与解答;全班同学做课后习题练习,同桌互相评改,及时返回教师,这属于整体性反馈,优点是反馈面大、集中、量大。这种集中反馈练习,在一堂课上应适当安排。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有限时间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内充分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且准确、及时、量大、保质,就必须对课堂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准备安排几次整体性反馈,多少次个体反馈和群体反馈,采用什么样的反馈方式,以及在哪些环节、哪些步骤上安排反馈等。
(二)根据教学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控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考查和操作等手段获取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调控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已能掌握与运用的内容,必须减少教学信息输出的数量,加大教学信息输出的难度;对学生未能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则增加教学信息输出的数量,降低教学信息输出的难度。如果一种教法的效果差,教师则可根据教学反馈信息,换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师讲解《柳叶儿》时,可以设问:“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分别让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在获得较全面的反馈信息后,教师根据回答效果进行调控,内容包括反馈信息的强度、频率与节奏,实现教学矛盾的转化。
强化反馈技能,为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提供了保证。学生通过反馈,对掌握知识的程度有了明确的认识,即正确的语文知识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最终目的是促成师生之间在知识输出与输入上的平衡。

二、排除外干扰,促成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平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除了在知识的输出与输入上要趋于平衡外,在心理上也要趋于平衡,否则,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主要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被称为认知系统,即智力因素;个性心理主要是指倾向、动机、兴趣、信念等,被称为动力系统,即非智力因素。人的活动就是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就是说,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倾向、兴趣、动机、信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相互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促成师生心理上的平衡,实现情感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注意教学内容,才能够主动地探索、渴望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同时,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学生不感到学习困难,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巍巍中山陵》为例,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完善的效果。采用讲述法、图示法讲解“陵园的总平面布局”;采用列举法和图表法讲解“中山陵建筑群局部的特点”;采用谈话法和电教法讲解“课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中山陵的特征的?”;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在说明‘巍巍’的特征时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的?”;采用测试法测试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综合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法,由浅入深地讲述,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意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和谐、宽松的状态,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创设良好的探索情境,营造研究氛围。在学生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热情支持、鼓励,不轻易表态,让学生产生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心态;也不能施展教师的权威硬下结论,更不能讽刺,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认识上有矛盾是必然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主要矛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把学习活动推向。如果教师给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支持和帮助他们探索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的相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愉悦的心理,使学生思维活动顺利展开,追求真知的毅力得以培养,才能排除外在干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动力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需要动力,动力促进学习,兴趣使思维变得活跃,而深入认识使知识更丰富。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注意促成两个平衡,排除内、外干扰,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不断强化语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于泓.促成师生间在知识上的平衡优化教学过程[J].活力,2003,7.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1.
[3]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2010.7,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