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语文教学 >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乡土意识信

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乡土意识信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5561 浏览:171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于高考阅卷和听一节公开课而生发感想: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乡土意识。
去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在阅卷组关于限制古人古事、泛亲情化、三段论类作文得分的要求下,繁忙地完成阅卷工作。在限制得分范围内的作文实在太多了,阅卷中期,我就开始想,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如果去掉这些东西,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写呢?特别对于我们这儿的农村学生来讲,许多孩子目前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海州、新浦,所谓“名胜古迹”也就是孔望山、花果山等。他们无法以自足的心态走在时尚的前沿,或者走进社会的深处,而且,他们整体上没有苏南学生所拥有的文化氛围与底蕴。如果说,他们的作文还能有一点点个性化的东西,那仅仅就是贫瘠的回忆,和回忆中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朴实情感。
后来,在赣榆中学听了王春迪老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我又很有启发。我便试着上了一堂课,收效很好,我在自己学生所作的一些乡土怀旧类的散文面前禁不住流下泪水,心中深深地为他们的作文而骄傲。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忽地明白,对于我们那些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有限的农村孩子来说,要想写出高分作文,就应该从自己的故乡寻作素材。
故乡的生活,因为热爱而天地广阔,因为熟悉而取之不竭。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写作上,有着城市学生无法模仿的姿态,有着城市学生无法触及的生活积淀。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去挖掘朴实的乡土资源,表达那浓浓的乡情!他们将凭借这些优势,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寻找和用好这种资源的方法。
第一步,选择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意象
作家莫言说:“写了一辈子,没写完一个乡村!”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乡村生活中有写不尽的故事,有唱不完的歌!要让学生学会从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或自然界的草木鸟鱼,或人事中的悲欢咏叹。
平时作文,也有同学写乡土类的,可是收效并不好,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切口太大,选择的意象太泛,不具备代表性。写农村题材的东西,大多需要由实到虚。800至1000字的作文,如果选择整个村子,切口太大,多数无从下笔,即使写出来了,也难以做到深刻。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乡村素材取之不竭,意象的选择十分灵活,可以是乡间的风、雨,可以是乡间的歌谣、风俗,可以是美的东西,也可以是被毁坏的东西……大到一条河流,小到一块瓦砾、一根稻草,它们都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提出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去想,去说,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指导,许多同学能想起老家的小河,一把上锈的镰刀,想起小时候坐的木轮车,想起老家青砖墙上一串火红的辣椒,想起奶奶家的石磨,废弃的草窝,小叔家的小船,想起某一种好闻的气味,好吃的玩意儿……学生的兴趣顿时浓厚,思维活跃起来了
这就是选材,即教会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做到了这一步,“他的作文即使存在一些缺陷,但总能让教师感受到一些情趣”。
第二步,把找到的意象进行虚化
找到意象,只是选材的工夫,在表达中还要把所选的材料进行虚实转换,才能让作文富有灵性。如何引导学生把找到的意象进行虚实转换?可以教他们把找到的意象虚化成一个故事。比如一个石磨,那儿可能站着一个老人,一边磨着你最爱吃的小磨豆腐,一边用慈祥的眼神温润着你的童年;比如一把上锈的镰刀,它的背后就是一个只愿坚守在土地里一个倔强的老人;又比如一条废弃的小河;一个废弃的草窝,一个断了腿的老花镜,一个缺了轮子的小推车,一个暖暖的乡间午后……它们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种深沉的情感。
经过指导,好多同学不禁感怀起小时候在农村的快乐时光:一个夏天的夜晚,在葡萄架下听爷爷讲故事;有“在外婆的平车上打着滚、吃着桑葚”的惬意,有“扛着大扫帚满场奔跑捉蜻蜓”的快活,有“让伙伴去偷自己家园子里的东西”的天真……一个个场景真真切切,一幅幅画面如置眉睫,生活气息浓郁,流露出农家的温暖和数不尽的快乐。
总之,要教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中寻找灵感。那些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营养,都是我们的“根”。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不论你走到哪里,村庄仍然坚守着灵魂深处那安详的信仰,如一片深邃的森林一样永远带着岁月风尘的微笑。
第三步,在虚化的基础上让立意走向深刻
有了故事,千万别忘了还要有人性的光辉。对于生活,很多学生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遗忘,要么在平淡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要么在斑斓的浮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华世界里“把生活弄丢了”,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生存状态。对于写作,许多学生习惯于追求形式的花哨与语言的华美,要么在华美的语言中虚张了声势,要么在花哨的形式中空洞了内容。
我们的考场作文要想得高分是需要亮点的!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必须要有光辉,没有太阳要有月亮,没有月亮要有星星”。而我们的学生们并没有理解作文中真正的亮点是什么,于是乎便一味地在语言方面作花里胡哨的追求,殊不知和我们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好作文要有生活气息,要传达自己独到的生活感悟,要以情动人!南帆先生有言,“对事物的观察,我的着眼点往往在思想或者意义上”。思想、意义,结为一个情字,才是作文的旨归。
所以,要引导学生写真实生活,并体现自己的思考:当你在城里生活、学习时间久了,心生疲惫,应付不周,是否突然想起自己贫瘠的故乡呢?有没有在一个破渔网前踯躅过?有没有在坍圮的老屋面前,忽然怅然若失?老房子都砸了,盖起了新楼,小土路平了,变成了水泥路。后山卖了,变成了工厂……家乡更现代了,可你有没有觉得陌生而不愿接受呢?是否会因一个汲水的背影而潸然?是否怀念儿时的某个好伙伴,而他(她)现在忽然很陌生,很遥远了?这是为什么?难道仅是因为故乡有几个亲人?
答案很明显,这些爱与悔的记忆,是活过的凭证,成长的证明!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情感的引擎。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要引导学生朝这样的方向探索:在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撞中,对家乡发展变化要去礼赞,对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文化要去怀念和惋惜。如班内一学生写道:“……手捧着包装精美的葡萄汁,可怎么也感觉不到小时候从爷爷家葡萄藤上摘下的葡萄的那种香甜,不是果汁不好,而是少了那份在葡萄架下听爷爷讲故事时的快乐与惬意……”文章既有对爷爷的浓浓思念的亲情流露,又有对消逝了的农村文化的疼痛与惋惜,这样,文章就走向了深刻。
第四步,明确乡土怀旧类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现代文中的文学类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千字文,其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超越俗套,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写作不足,以达到备考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我把平时教学比较好的如《姥姥的端午》《乡村的瓦》《温软的稻草》《怀表很老很老了》等几篇美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去发现并掌握乡土怀旧类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从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文章中看出:从选材内容上来看,都有一个具体而细微的如粽子、瓦、稻草、怀表等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记叙和抒情相结合,做到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这样,学生就可以借鉴阅读材料的思路或局部写法进行写作训练了,把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备考的效益。其实,学生还可以利用这些作文素材,充分积累,然后选择适宜之作,对其进行提炼、变形等,化为己有,以供写作所需。聪明的考生往往知道利用平时阅读的文本作为写作素材。备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让语言清晰,生动,形象,使得意象趋向丰满而更加动人。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使得语言隽永而饱含真情;要注意细节描写,但也要注意详略结合,慎用对话的叙述形式,叙述与抒情要有机结合;适当加一点情境的渲染,借助想象添加一点色彩、声音、气味。
上述四步,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切忌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不必拘于一课,也不必非要限在作文课中进行,可根据教学实际化解在平时的点滴之中。总之,要让这些美好的情感,如乡风轻吹,如炊烟袅袅,如乡音绵醇。毕竟,亲情、乡情永远是我们的精神甘露和情感家园。只有她们才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的生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老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张开回忆和想象的翅膀,从乡土资源中寻作素材,精心选材,认真构思,从而扬长避短,在六月唱起乡音,让作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醉人的音符。
李晓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南。责任编校:高述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