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近代文学 >简述察哈尔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

简述察哈尔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24355 浏览:1093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20世纪30年代初兴起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虽然它仅有着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却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作用。本论文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兴起为探讨对象,具体探讨冯玉祥、胡汉民、方振武等国民党要员在抗日同盟军组建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对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的帮助,另外,本论文还对以及苏联等方面对抗日同盟军的态度进行了浅析和探讨。文章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主要介绍了探讨近况、选题依据和探讨策略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政策的由来、国民党方面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广大爱国将士们奋起反抗日寇侵略的英勇体现。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详细论述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理由,笔者以察哈尔地区的概况入手,先对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地区建立的主要理由进行简要浅析,然后以多方面详细阐述抗日同盟军兴起的理由,包括冯玉祥及其旧部将领积极地筹备建立抗日同盟军,胡汉民、方振武等国民党要员的努力,以及中国对冯玉祥组建同盟军历程中的帮助,这些是同盟军成功组建的主要动力,另外,文章还以反面进行了介绍,包括对抗日同盟军的阻挠以及苏联和欧美国家的态度,目的就是力求将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多角度地阐述抗日同盟军兴起的真正理由。第四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一个重点所在,就是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包括积极作用与不足之处两方面。积极作用主要有: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反应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愿望,也是国内各种力量紧密团结,共同抗日的一次成功合作,更重要的是,抗日同盟军的兴起带动了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当中;不足之处主要是:抗日同盟军是冯玉祥及一些爱国将领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属于局部抗战的范畴,并且与国民党的政策相违背,它是由许多派别不同的武装力量所组成,鱼龙混杂,许多将领之间还有着严重矛盾;中国在抗日同盟军兴起的历程中执行“左”倾政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同盟军日后的进展;更重要的是,同盟军以建立起就严重缺乏资金支持,这也是同盟军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理由。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抗日同盟军的产生背景及兴起理由,对于冯玉祥、吉鸿昌等爱国将领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赞扬,同时也提出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他们那种不畏困难,舍身为国的民族精神。关键词: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论文抗日救亡论文冯玉祥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0

    引言10-16

    (一) 选题依据10-11

    1. 学术价值10

    2. 现实作用10-11

    (二) 探讨近况11-14

    1. 关于同盟军组建的理由11

    2. 关于察哈尔抗日的全历程11-12

    3. 关于某些派别与察哈尔抗日的联系12-13

    4. 关于某人与同盟军的联系13

    5. 关于同盟军的失败理由13-14

    (三) 探讨案例14-16

    1.探讨目标14

    2.探讨策略14

    3.探讨重点、难点和革新点14-16

    一、 历史背景16-25

    (一) 日本的侵华政策16-17

    (二) 国民党当局对日寇消极抵抗17-18

    (三) 广大爱国将士奋起反抗日寇侵略18-22

    1. 东北义勇军18-20

    2. 一二八淞沪抗战20-21

    3. 长城抗战21-22

    (四) 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22-25

    二、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理由25-48

    (一) 察哈尔地区概况25-27

    1. 察哈尔地区的行政沿革25-26

    2. 察哈尔地区的社会情况26-27

    (二) 冯玉祥的抗日夙愿27-31

    (三) 中国的影响和推动31-36

    (四) 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36-39

    (五) 及国民党各派系的态度39-45

    1.对抗日同盟军的阻挠39-41

    2.冯玉祥旧部将领的态度41-43

    3.胡汉民等人对于抗日同盟军的支持43-45

    (六) 国际环境对组建抗日同盟军产生的影响45-48

    1.苏联方面对于抗日同盟军的态度45-46

    2.欧美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消极态度客观上推动了同盟军的建立46-48

    三、 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兴起的评价48-52

    (一) 积极作用48-50

    (二) 不足之处50-52

    结论52-5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