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简谈《愤怒葡萄》中《圣经》语言风格

简谈《愤怒葡萄》中《圣经》语言风格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24230 浏览:1087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约翰·斯坦贝克在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语言风格来渲染作品,丰富作品的内涵,《圣经》的语言风格已经融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本文主要通过将这两部作品在词汇句法、具体物象以及语调等方面的对比来论证《愤怒的葡萄》的语言与《圣经》的雷同,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种语言风格在作品中的作用,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愤怒的葡萄》的内涵。

一、《愤怒的葡萄》简析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作品,发表于1939年。这部作品描写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也是一部美国现代文学名著。这部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存社会的日益不满和叛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斯坦贝克成了“被压迫者的代言人”。在艺术上,作品再现了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强调外部特征,而不是探究微妙的心理,因而他笔下的人物是类型化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斯坦贝克是加利福尼亚人,生于萨利纳斯谷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自小生活在乡野,在牧场劳动过,对于山区的自然景色和贫苦的农民十分熟悉。他还当过助理药剂师和筑路工人。他家里有不少藏书,他喜欢看欧洲和美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他断断续续读完大学之后,依靠自学进行创作,最早的小说描写英国历史传说中的故事,但并不成功。后来他以他所熟悉的山区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二、《愤怒的葡萄》与《圣经》语言风格的对比

(一)词汇和句法

《圣经》这一作品的最明显特点就是,文字质朴,语言简洁,在叙事过程中表达比较直接,多为平行体,大量地使用and,我们以下文为例说明。
And when the women saw that the tree was good for food and that it was pleas to the eyes and a tree to be desird to make one wise, she took of the fruit thereof and did eat and give also her husband with her, and he did eat.
这段文字当中,除了一些古体词汇外,没有比较复杂和抽象的词汇,叙事策略直截了当,没有过多的修饰词汇,文中“he ... do ... sth”这样的简单句型比较多见,而且and这一词汇运用的比较多,这样可以将句子连接起来,同样排比句也较多,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在《愤怒的葡萄》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较多朴素的词汇和比较简单的句型来描述故事,叙事过程相对简单、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比较多的使用了排比的句型。例如《愤怒的葡萄》中的第17章节17次,第19章节14次,第21章节中的9个段落中有6个段落的开头都是以and作为首词汇出现的,这些与《圣经》都非常的相似。
两部作品除了语言简单、修饰较少外,还同样使用了平行结构。平行结构就是指文中有多个句型是相同的结构,一般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种结构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插叙章节中比较多见,比如《愤怒的葡萄》中14章节的第一个段落中,总共有18个句子,其中就出现了10次平行结构,此外,还有段落的平行,在文中6个段落中就出现了3个段落平行。

(二)描写风格

斯坦贝克的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受到《圣经》语言体的影响,这与他自幼就阅读《旧约》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这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和自然的。欧文斯认为小说开头和结尾都蕴涵着巨大的语言力量,就像《圣经》中语言所蕴涵的那种创世力量一样,“开头段落的圣经体散文风格令人想起了《创世纪》那符咒般的力量,也强调了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而且并不为人的能力所影响或作用的那种最初创世的力量。就像那些从地里汲取力量的人——正如乔德妈在下文里所说的——‘继续下去’一样,地球也不会被毁灭。斯坦贝克这些段落的风格和语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这一信息”。
《愤怒的葡萄》中的语言风格与小说力图传递的信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对妥《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语言风格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帖到位地传达作家的创作意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说开头具有显而易见的、强烈的预示信息,暗示着把农民从土地上、从他们的家园赶走以及与他们对峙的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干旱、风暴)和社会因素(经济结构的变革)的巨大能量。
在肯定小说开头的语言力量基础之上,欧文斯还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结尾的语言分量。他认为,“第一章采用类比和重复的那种蕴涵巨大力量的圣经风格,既表明《创世记》的创造力,又表明上帝的愤怒给埃及带来的灾害。正如第一章一样,这儿似乎是一场圣经式大洪水开始漫过加利福尼亚这片腐败的土地,那个声音又回来了……这个预言般的声音在洪水之中来到这片高地,小说的结尾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
斯坦贝克所用语言对传达小说的主题观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圣经体语言不仅暗示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对人类的制约,同时也显示出小说所描绘的邪恶之大,人们的愤怒之极。欧文斯借用小说的语言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斯坦贝克以《旧约》先知的口吻谴责在加利福尼亚发生的事情:‘这里的罪恶,言语难以谴责;这里的悲伤,哭泣难以表述;这里的失败推翻了我们所有的成功。肥沃的土地、挺直的一排排树木、茁壮的树干以及成熟的果子……《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等待着收获期的降临。’(477)尽管干旱、风暴甚至从小农耕作到机器耕作的转变只不过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但是在加利福尼亚这个堕落的园子里,人对人的非人道行为就是一种犯罪,而且还被宣布本来就是如此”。语言的力量在此得到极大的彰显。
(三)具体物象有学者在说明《圣经》的语言特点时说到,文中没有“主义”之类的比较抽象的词汇,其中很多抽象的思想和观念都尽可能地使用大地、动物、人体等词汇形象地将其具体化。这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使用直观的具体物象将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在《圣经》全文中这一特点比较多见,所有抽象的观念和概念都通过具体化的事物表达出来。如《诗篇》中22章节中的“我如水被倒了出来,我心在我里面如蜡融化……”“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等,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的词汇,如水、蜡、心、瓦片等这些词汇将其孤寂、忧郁和失望的心情表达出来。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也常常使用一些比较多见的自然事物,通过隐喻或者比拟的手法,将文中抽象的概念、观点等转化为具体物象来展现作者的观点。在小说中,作者将佃农们非常憎恨的银行和企业等表达为不能呼吸空气、只能呼吸利润的怪物,还将驱使农民离开自己土地的大型机器比作巨大的昆虫和令人厌烦的蚂蚁等,这些具体化的物象都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另外,作者还用自然事物如尘土、树、花、雨、风等来具化自己的情感、爱恨等抽象的感情。如《愤怒的葡萄》第一章节中就出现了20次以上尘土这一具体化的词汇。同时,在《愤怒的葡萄》最后,“那颗瘦瘦的野生的天竺葵上”“一朵遭受过雨打风吹的花”“一颗鲜红的小鸡心”等,都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四)文章语调

《愤怒的葡萄》在语调上与《圣经》也极为相似,这具体表现在其主体章《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语言风格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节大量使用了《创世纪》的抒情、《出埃及记》中的客观、冷酷的叙述以及《旧约》中的先知和《新约》中的预言等语调。
在《愤怒的葡萄》开始,作者就使用了抒情的语调,这与《创世纪》的语调极为相似。在《创世纪》中,作者以抒情的语调描述了上帝开创世界的伟大情境,如“世界还处于一片空虚混沌中”“天空是灰白色的,大地也是灰白色的”等。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也同样使用了这一抒情的语调,如“一阵和风追随这雨云,把它们赶向了北方……天空弥漫着尘土,愈来愈暗……田野上的尘土飞扬到空中……发出了豁啦啦的干涩声音……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
作者同样借用了《出埃及记》中的客观、冷静等手法,在小说的所有章节中,作者都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情节,没有任何评判性的语言,完全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没有情感色彩,冷静、客观地叙事故事情节。另外,作品还运用了先知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愤怒的葡萄》第14章节中,作者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作者使用先知的语气告诫那些曾经霸占过农民土地的佃户、银行、企业等,具体是这样来表达的:“吐过你们这些霸占农民都应该有的东西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你们就可能保全自己,去过你们可以把理由和结果分开,可以明白马克思、杰弗逊和列宁都是后果,而不是理由,那么你们就可以继续这样下去,但是这些都是你们不明白的,因为霸占这一因素已经把你们永远的冻结为了‘我’,把我们与‘我们’永远地隔离了起来。”在不幸遭难的难民面前,作者又借用了这一手法,如“我们的人民是善良的,我们的人民是仁慈的,愿上帝保佑将来总有一天好心肠的人们,不会都过穷日子,愿上帝保佑总有一天孩子能有东西吃”。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愤怒的葡萄》与《圣经》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极为相似的表达手法,作者通过借用《圣经》的语言风格,创作出了《愤怒的葡萄》,尤其是在词汇句型、描述风格、具体物象以及文章的语调方面,作者成功地借用了《圣经》的语言风格,并将其用于《愤怒的葡萄》当中,为表达其观点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曾令富.论《愤怒的葡萄》的结构和语言特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15).
[2] 张定铃.《愤怒的葡萄》的结构和语言[J].天津师大学报,1999(06).
[3] 张彩云.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解读[J].文学界,2012(11).
[4] 肖鸣旦.《愤怒的葡萄》的圣经语言风格[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03).
[作者简介]
李佑坝(1970— ),男,江西宜黄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