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工程 >谈述荀子荀子养生思想

谈述荀子荀子养生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2910 浏览:570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养生先养身

(一)吐故纳新,治气养生

荀子认为人的血气来源于自然之气,人的整体包括形和神,是依血气而生,血气的运转与强弱会直接影响人的形与神。荀子在《修身》篇这样说:“安燕而血气不惰 ,劳倦而容貌不枯”就直接将血气与形体、精神的好坏联系在一起。因此保养生命就需要治理血气使之运行通畅。
如何来治理血气,使血气运行通畅呢?荀子强调要遵循礼义,他将遵循礼义而“治气养生”的目标定位为“身后彭祖”,据说彭祖活了800岁,他就是擅长以治气养生才得享如此高寿。关于彭祖“治气养生”的方法,《庄子·天道》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可知,彭祖养生是通过调整呼吸并模仿动物的动作促使血气流通来延长寿命。
荀子“治气养生”思想与《管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有很多一致之处。谈及“治气养生”的方法,《管子·内业》对“治气”给予了精辟的论述: “四体既正, 血气既静, 一意搏心, 耳目不淫, 虽远若近。”、“ 大心而敞,宽气而广, 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 见利不诱, 见害不惧, 宽舒而仁, 独乐其身, 是谓云气,意行似天。”身体要松而宽, 呼吸要深而广, 身体要稳而静, 意念要专而凝,做到这些,就能够达到养生健身的良好效果。
彭祖治气讲究动形,调整呼吸、拉伸形体,吐故纳新,身体与内脏方能推陈出新,舒展身体,血气才能通于人体四末,由此便可强身防病,实现养生延寿。管子治气讲究正静,身体端正放松,排除杂念,身心安静,达到血气平和的状态,意念就会在身体内部如云气般运行,这样就会同时达到调整身体,调整呼吸,调整心神的目的。荀子之“治气”思想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

(二)“养备而动时”

古来圣贤大凡提到“”一词,多会讲到要寡欲、节制甚至还要去欲,惟荀子主张养人之欲。他认为,养人之欲不仅仅是人的生存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的前提。所谓“养备”,究竟如何为备,他认为首先要满足人的功能性的需要也就是吃饭、穿衣等必要条件,其次还要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平衡人的喜怒好恶之情。
就养生而言,荀子认为仅仅给养充足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活动。《管子·内业》认为,运动有助于消化,能促进血液和精气的流通,它说:“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荀子提出的“动时”思想与该思想是相承的,这也是荀子对阴阳一说所进行的吸收融合。就养生而言,阳指阳气,阴指阴精,阴阳调和,身体才会健康。关于“动时”一说究竟何解,《管子·形势解》有言:“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也就是说,人的起居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饮食、运动都要根据寒暑的变化来进行,否则就会折损寿命。

二、养生重养心

(一)养心之术

儒家养生讲究形神兼养,养心重于养身。孟子主张养心,他认为心天生就是善的,将养心就要经过“反求诸己”的过程,养心的方法是向内的,但是荀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养心只是向内要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向外的要求。他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修身》)。
所谓“莫径由礼”,就是说“治气养心”的过程必然要置于遵循礼义的要求之下,也就是说礼是“治气养心”这一过程的外在规范与内在要求的合体。“治气养心”从根本上讲就是追求人道德上的完善,使外在行动恭敬有序,使内心正直坦荡无欺,遵循礼的要求就够了,这是将养身心最直接简便的途径。
所谓莫要得师,这与礼是分不开的。荀子指出:老师,是讲解和阐明礼义之道的人,没有老师,人们就无法分清是非、正邪。养心是人内在的升华,但要通过外在的方式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不断的学习、积累。在荀子所处的年代,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师,尊崇师道,接近贤师并心悦诚服的受教于他,这是养心最重要的法门。
所谓“莫神一好”,就是说人应当有专一的爱好。有一定的爱好或者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个人精力体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促进了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也会使人忘却烦恼、,这种状态对平时过度的心智活动所产生压力和疲劳会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修心静意方能安身立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在儒家思想中,“诚”代表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要求。孔子之“诚”,跟“信”合用解释为诚实忠信之意,到孟子时期,“诚”已经作为严格的道德范畴存在,他认为“诚”是人天生的德行,要实现仁,就必须先从自身起做到真实无欺。荀子也很重视“诚”,但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认为“诚”这种品性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经过后天人的德行修养才形成的。
他在《不苟》篇中这样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不苟》)
君子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做到真诚,拥有了真诚之心,就会自觉遵守仁义之道,守住仁德,奉行道义就会圆满自己的品德,到达“天德”的境界。在荀子看来,养心不是任何外力所能强迫的机械性的活动,而是人的一种自觉性的自我完满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是不能自欺的,它要求人对自己、对他人都要真诚守信、无妄无欺,真正涤除造作虚伪,心怀赤诚,使心境完全的清明透彻、平和真实,才能最终达到形神合一的完美人格。以此来看,荀子之“诚”既是一种道德操守,又是一种品性修养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养心化性的功夫。

三、身心兼养,其生不伤

人的生命不外是由身与心构成,养生也必然包括了养身与养心两个方面。从身与心的关系上说,要先保养身体。正所谓“形具而神生”(《天论》),形体是精神产生的生理基础,精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身为心之基,对生命的保养应当首先体现在对形体的保养上。而从生命的价值这一方面说,对生命的保养要以养心为重,人活着不能仅仅只为了活着,还要有精神上的种种追求。人的身心是互为一体的,身养则人体健康而无疾病之烦忧,心养则内心平和而增淡泊之乐。反之,身不得养,人体就难免遭遇疾病,心不得养,久而久之也会患上心灵的“感冒”,一旦如此,人的正常生活和生命价值就无从谈及。因此,欲要养寿延年,就要身心兼修,这既是儒家养生秘诀,也是荀子以“治气”为方养人之心、修人之身的要旨所在。
作者简介:周颖颖(1985—),女,山东省曲阜市人,曲阜师范大学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