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师 >> 教师师德 >零碎问题“打磨”掉了语文“神采”

零碎问题“打磨”掉了语文“神采”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26269 浏览:1193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教师通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深层次的内涵。但是有的教师问的很随意,问得没有深度,因而零碎的问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磨”掉了语文课的“神采”。
例如:有的老师教《盘古开天地》的问题是:盘古是个怎样的人?有的老师教《草原》的问题是:草原美在哪里?有的老师教《太阳》的问题是太阳有什么特点……按照这样的套路,那么写人的文章就可以问: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叙事的文章就可以问: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写景的文章就可以问:这个地方的景色美在哪里?这样的千课一问没有实际意义,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因而,我常常在想: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深,要透彻,应该提出能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老师抛出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欲罢不能,积极探究。这样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也叫主题问题。
言至此,老师如何提出主题问题呢?我想这应因文而异。在此我把我外出学习时记录的几个精彩的主体问题与大家分享:市中心小学的邓会老师在执教《老人与海鸥》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份特殊的亲情?”问题紧扣文章的情感线索,学生抓住老人爱海鸥,海鸥恋老人这动人心魄的情义深入体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言”“意”兼得。又如,二小的何力老师在执教《变色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主体问题:课文是怎样准确、生动地介绍变色龙“捕捉食物”和“躲避天敌”这两项生存本领的?围绕主体问题何老师引导学生研读变色龙获取食物,隐蔽自己的特殊本领。让学生明白了“变色”是变色龙的生存之道。同时,学生也习得了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现在说说我听的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一问:小男孩十一岁那年的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永远镌刻在他心上?通过师生阅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费了很多周折学生才明白问题的实质是“父亲让小男孩放鱼”。接着老师又提出“三十年后‘我’对父亲的做法理解吗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师生又大费周章咬文嚼字理解“鱼”指什么?“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你如何理解?学生忙了一节课没弄明白,我在后面也听糊涂了。从这节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将重难点知识化解成若干琐碎的问题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打磨”,一种担心学生受伤的“打磨”。殊不知他们也“打磨”掉了阅读的“棱角”,阅读的魅力。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愿望,让语文失去了整体美,韵味美。零碎的问题“打磨”掉了语文的“神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