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谈运用化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

谈运用化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1183 浏览:944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分析入手,探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以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提出了适应石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等系统的综合,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正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才能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石化行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步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快速通道,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设绿色化工、促进和谐发展的产业振兴时代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已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适应市场变化、体现高职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当前,全国性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育怎么写作化工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反映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生的竞争力、以用人单位评价为导向定位就业工作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突出适应性。培养面向现代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领域,掌握化工生产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具有对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参数进行分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析、判断、调控等心智技能,从事生产运行操作与控制、工艺技术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质量控制等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素质目标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热爱化工事业,有较好的数据处理和总结归纳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社交能力、紧急应变能力等能力;具有严谨、细致、良好的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

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英语、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具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与操作,掌握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常规应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化工制图与识图、化工单元操作等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化工分析、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工业电器及仪表、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设计及实施、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生产安全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应达到全国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应用能力,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正确处理实验数据、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化工设备及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生产装置中的电器设备和仪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化工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现场生产管理、指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化工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基于“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怎么写作化工产业发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可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以实现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对接石化职业岗位群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石化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对接石化产品生产现场建设实训基地;对接石化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对接石化企业员工绩效考评标准建设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接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
三递进:通过对化工类企业员工成长规律的调研得出,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出了对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三层能力提升阶段。每一层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坚持学训循环——在培养场所上,学校和企业循环;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素能并举——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双提升。学生经历三递进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化工行业生产现场技能操作训练的局限,开发具有理论学习、网络互动、在线仿真实训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化工仿真教学平台(集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网络资源于一体,具有课程学习、仿真实训和考核功能)助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构建“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遵循“六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三层能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单元操作技能课程模块、工艺操作与控制技能课程模块、岗位迁移技能课程模块、可持续发展技能课程模块六个课程模块来培养,构建了“三层次、六模块”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岗位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化工行业专家参与建设课程标准,基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开发项目驱动和典型案例驱动的知识与技能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三层次、六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训循环

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改革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仿真实训操作与真实生产装置操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基础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逐级递进。通过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循环,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之间循环,职业素养呈阶段提升、全程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确保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课时的60%以上。
第一阶段(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
第二阶段(第3,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在校内实景职场和虚拟工厂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
第三阶段(第5,6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培养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

3.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之中,专业培养按照2.5+0.5(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训)的教学组织模式,将认识实习(到企业看)→专业教育(在学校学与练)→实训基地、生产岗位实习及取证(在学校练)→顶岗实习(去企业干)的认知过程与应用化工专业知识模块的递进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企业教师在生产现场或者“校中厂”、“厂中校”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定期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在岗位技能理论课程设计中,突出基于化工生产过程,肢解传统的三段论课程体系,参照化工技师岗位职业能力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贴近企业生产过程。在技能实践部分,坚持以产品生产为导向,设计开发实训教学项目,提高生产性实训比例,强化学生装置操作技能的培养。设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如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商品与营销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重要补充,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

源于:论文例文www.udooo.com

生持续学习和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升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有必要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
4-7.
王艳国,于建忠.化工工艺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34-36.
[3]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
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11-13.
[4] 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9.
[5]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