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试析探析心理学视角下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试析探析心理学视角下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14374 浏览:597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由于主观幸福感低和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心理学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一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健康感恩意识;二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强化感恩教育立体感;三是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强化感恩氛围。
【关键词】 心理学视角;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源于拉丁文“gratia”,意为慈悲、好心和感激。国外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把感恩定义为: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感感和感激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者帮助从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的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一般来说,感恩心理包括识恩、感恩、报恩、施恩四个环节。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象分析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缺乏识恩意识

感恩是大学生拥有积极状态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有强烈的感知能力并能享受其所带来的体验的人会有更多的满足体验,处于感恩心境的大学生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乐观水平,较多的利他行为、对他人帮助的感恩和社会支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主导,不少大学生,由于家教偏宠对于父母的辛劳付出和无私奉献所给予的幸福,表现出自私冷漠的态度。在他们的心里认为这是应当的。根据关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调查显示,57.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问父母要钱之外,很少主动打电话或写信给父母,更谈不上问候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表达作为子女的关怀之情。从年龄层来看,15~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啃老族”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感恩意识弱化

感恩可以作为道德的动力源引发亲社会行为,感恩能够导致直接的互惠行为,引导学生对施惠者做出利他反应,同时也可以引发上行的互惠行为,引导其对施惠者以外的人或集体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且可以建立并维持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高校设置了国家助学贷款,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权利。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现象非常严重,在调查的高校中个别高校的违约率高达30%。有个别学生就将“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办法,认为接受资助是应该的。没有感恩之心,在毕业之后也不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贷款事宜。在调查的某高校负责勤工俭学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的学生在接受捐助后,把钱都花在吃喝玩乐和网络游戏上了,并不是把钱花在学习和日常开支上面,并且有的学生把别人的捐助看成是捐助者钱花不完了才做的施舍、是作秀的一种行为,所以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这些事例暴露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感恩意识弱化。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发生、发展过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和回报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我们要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规律,分重点分层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健康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传统美德,开展契合时代精神的感恩教育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感恩思想,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要经常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使大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大胸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引导大学生既要知恩图报,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了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而这将是施恩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感恩教育联动机制,强化感恩教育立体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以高校为主,家长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自顾不暇,家长把子女完全托付给学校,参与教育较少,家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视。虽然现在信息发达,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内容也缺少关于子女教育的互动血缘关系是感恩教育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因素,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开展做人和做事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内容,能够起到家庭和谐报效社会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建立新的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有效联系沟通机制,学生家长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教育子女讲究感恩同时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怎么写作内容和怎么写作渠道,满足大学会的联动效应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强化感恩氛围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社会性规则。比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怎么写作队、暑检测三下乡活动、进敬老院怎么写作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施恩,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活动中,转化为他人为社会怎么写作。感恩意识要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让我们如此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基于特质和状态的研究视角[D] .2012.4.
毛启刚.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