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审美中国影视文化主题里历史情结怎样

审美中国影视文化主题里历史情结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6008 浏览:191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A
摘要:中国影视剧中有一个无可替代的重大主题,即近代历史情结反思。当代军事影视剧以反思精神对曾引起国人思索检省的历史文化情境做着深刻的历史温故。当代文化历史主题历史情结反思中寄托现写作技巧想时代精神,和耐人寻味的重建性文化主题。当下最为流行的所谓“痞子文化”式的影视作品充斥市场,致使民众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怀旧之情必然复苏。
关键词:中国影视;文化主题;历史情结;审美
中国影视剧中有一个无可替代的重大主题,即近代历史情结反思。其叙事过程存在着讲述,塑造,批判,置换,重塑,反思的文化体验,极具审美性。

一、审美当代军事历史主题文化

当代影视历史剧以缅怀情绪,注视近代史之辉煌沉重并存,选择正视史料与文化想象结合的客观叙事方式,表现民众熟悉的近代历史人物和历史景观,以反思精神对曾引起国人思索检省的历史文化情境做着深刻的历史温故。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近年来继《亮剑》《潜伏》之后又一部优秀影视作品,一经播出即轰动。在思想艺术性上,将革命题材主旋律营造成为恢宏史诗。该片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中国1925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北伐革命,4.12政变,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皖南事变,重庆谈判,土地革命,三大战役等均有所表现,人物坎坷复杂命运。观之,温故中国革命史,满足了人们以影视艺术知史懂史的渴望心理。
抛开意识形态敌对心理,以平静心态重述这段由于信仰不同而引发的内战历史,是该剧一个温和视点。剧里人,国民党人,杨家与瞿家,命运交织。八年抗战,国共两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同层面都为拯救民族危亡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军抵抗侵略乃职责所在,在正面战场延缓了日军对国家的占领,远征军保证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的联系和国内战场物资的供应;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民众凭着为国为民的信仰艰苦地抗击日军,三个战场缺一不可,抗战胜利属于中国人民。
该电视剧不是教科书,叙事模式是以上述大事件,大人物,大场面做背景,以两个家庭和民族之命运紧密联系为主线。该剧历史信息容量大,知名人物众多,瞿杨两家人物命运是为主线。杨家长子杨立仁是国民党高官,而幼子杨立青则是共军高级将领,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黄埔同学的爱恨情仇也是作品另一个更重要的切入点。瞿恩是“黄埔情结”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通过他在黄埔军校一系列出色表现和之后的领导武装斗争实践中逐步完成的。或云瞿恩这个艺术形象乃是周恩来,瞿秋白之合成。瞿恩的刑场表现和演说,表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英勇精神和博大胸怀;而瞿亲手培养的黄埔学生在刑场上集体向他行“黄埔礼遇”,是演绎了“黄埔精神”,亦印象深刻。人物行为心理,演绎准确,细腻,深刻。人物复杂关系于矛盾冲突中,对抗越激烈个性形象越丰满。庞大主旋律主题之下深藏的是人性深处真实情感,极具观赏性。其剧之成功,亦大众说教性与大众影视审美性的一种和解。

二、审美当代文化历史主题文化

被客观重述的历史景观里含专业文化反思影片,如电影《梅兰芳》。它在复述一段旧文艺历史,凸显一种古旧的,曾被亿万国人热捧而业已萧条了的文化秩序风景,它寄托了深刻浸淫性的大众文化怀旧情绪,失落之余,有重新呼唤京剧复苏的现实情怀。《梅》剧表现一代巨伶传奇人生经历,则像是一种从历史宿命意象到个体生命的写意。舞台上,锣鼓之间的清悠寂寥;舞台下,宿命之间的缟素离合。
《梅》的重要素材是尘封的梨园往事和“梅孟恋”。电影的英文名有“扰乱,迷惑”之意,意指梅兰芳纠缠于妻眷之爱和孟小冬的相惜之恋中。电影以10年为一节,截取梅不同年龄的故事。另以齐如山为原形的邱如白是戏份重的角色之一。整部《梅》的叙事流即于两人之间展开。陈凯歌对《梅》剧本精雕细琢。梅先生气质含蓄内敛、忧郁而不伤感。扮女角娇小柔性,脸圆富态,黎明扮演梅,与之气质颇合,但与张国荣演旦角至于人戏不分之极致尚远。好在有梅葆玖行技术支持,和导演对于情绪空间营造,恰如欣赏中国画的散点或京剧艺术中的“圆场即行八万里”,观者总因其美学意境所折服。
陈凯歌的创作是关注反思民族文化至于人性关怀,《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等,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梅》中工戏《玉堂春》,会审一折乃名段,苏三带枷,梅兰芳为了跪得挺直,以钉固定其位,一折唱下来两膝淌血。这种写实场景使得《梅》剧的宿命观呈现一种抗争式语境,写意了一段历史。陈凯歌置身“第五代”典型语言形态中,为人称道的是,纪实性与象征性、写实与写意、叙事与造型结合的“意象美学”,造型追求奇特性,以理性活动为主线,将哲理、情感物化于外,即“意识银幕化”。为中国当代影视艺术提供了一个更充分地诠释传统文化的角度,历史情结反思中寄托现写作技巧想时代精神,和耐人寻味的重建性文化主题。

三、拆解张艺谋“民族寓言”现象

“五四”运动是文化反思式的现代启蒙。但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大众之间存在某种断裂,一代代人的文化梦想在各种文化思潮一再地追问下步履维艰。直到1998年出现“张艺谋现象”,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电影。同时张即受舆论轰炸,荣辱毁誉,不一而足。客观地说,张艺谋导演的成功自有他对影视艺术的虔诚,执着和开拓,他使中国影视走向了世界。可若把其影视看作中国电影的方向,出路与未来,亦须商榷。《红高粱》《大红灯笼》《秋菊》等,皆东方式原始神诡中国民俗情调:如婚嫁,祈雨仪式,颠轿,野合,巨布,叔婶,四合院大红灯笼高高挂……毋庸讳言,抓住西方大师眼球的正是这些刻意渲染的“奇风异俗”。乃张艺谋式“民族寓言”,他以此策略推销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久人们厌倦了这种形式华丽而缺乏思想内涵的模式,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纯商业价值影片华饰不掩内质空洞,细节有抄袭之嫌。其特异性空间的“中国语言”,是在深刻真实地理解中国吗?不!其实“走向世界”并非民族“文化梦想”,“他视性”的“民族寓言”当拆解。说白了,1998年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是以此视角选择了张艺谋,他只好继续以此模式推销中国电影。中国影视自有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须挖掘和开拓前景。当然之后他的《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等影片,视觉印象始清新朴素。

四、传统道德观念复苏之必然

当下最为流行的所谓“痞子文化”式的影视作品充斥市场,它以戏谑调侃嘲弄“庄严”的历史与现实,和严肃的人生困境为叙事风格[3]。社会意识中“拜金主义”抬头,出国热,成功与风险造成的亲情和社会关系之疏离,道德歧义,精神理想的淡漠等社会问题产生,致使民众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怀旧之情必然复苏。
影视作品《金婚》表现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素朴的爱情主题。一对平凡夫妻50年爱情婚姻生活史,亦新中国50年历史。这个影视故事很世俗,是说,婚姻仅靠爱情是不够的,但爱情又是婚姻必须的;婚姻仅靠孩子维持是可悲的,但又以之千丝万缕维持的。婚姻之后爱情乃更其博大之含义,以“金婚”来界定之,乃凝练了婚姻最高境界。《金婚》引起巨大社会共鸣,现代秩序下人们仍需要精神融合以达平衡。凡人爱情和婚姻,是永恒话题,这类影视作品是大众影视审美风尚里,呈传统道德观念复苏之必然态。
参考文献:
尹鸿著.世纪转型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出版社,1998.
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终结及其意义》.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第13页
作者简介:
贺望舒,女,1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983年4月,现工作于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汉族,研究方向:美术学,助教,学历:河南大学美术学硕士(已毕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