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简析中美关系中美联系中台湾因素与其变迁设计

简析中美关系中美联系中台湾因素与其变迁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34642 浏览:1579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中最现实、敏感程度最高的问题。在现时台湾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之下,内源性因素已渐成推高台海政治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岛内形势的任何变化并不足以主宰中美关系的根本走向,反而始终受到中美关系整体环境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台湾问题最终也要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台湾因素在中美双方各自利益认知中的比重有明显区别。尽管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从总体上看仍显得较为游刃有余,但也有其必然面临的战略困境。台湾问题的真正解决,既须化解来自美国的外部掣肘,更需考量海峡两岸和衷共济的民族智慧。
关键词:中美关系;台湾因素;核心战略利益;中华民族;和平统一
1002-7408(2013)06-0106-05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一直并无主动的意愿去解开中美关系里的“台湾之结”,因为美国就是台海分治格局的塑造者和主导者,亦是最大的受益者。尽管台湾问题的演进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时台湾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之下,内源性因素已渐成推高台海政治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岛内形势的任何变化并不足以主宰中美关系的根本走向,反而始终受到中美关系整体环境的支配和制约,台湾问题最终要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当然,台湾因素的比重也会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起伏而不断变化。笔者拟就此问题试作探论,以期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中美关系中无法回避的台湾因素

中美关系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对国际社会影响最大的大国关系。但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50年后美国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力介入了本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导致两国关系陷入严重的对抗状态。此后双方的关系虽基于更大层面的利益共识而有了突破性发展,并留有“小球推动大球”等充满传奇色彩的外交佳话,但即便是正式建交之后的中美关系,也时常处于一种较为脆弱和不稳定的“亚健康”状态。尽管全球化浪潮正在为日渐成熟的中美关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况且两国关系原本就不属于零和游戏(Zero-Sum Game),时移势易,全球化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依存度,使两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交汇点,但由于美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其固有的冷战思维,更没有改变“接触”加“遏制”的双面对华战略,而是明确表态要“重返亚太”,计划将其60%的军力部署到中国周边地区,因而加剧了其与中国的利益冲突。
台湾问题最能折射出中美关系中利益冲突的一面。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历史事实的延续,也为二战前后确立起来的现代国际法所公认。所谓台湾问题本是中国内战的历史遗留物,只是由于美国的非法干涉,才致使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中美双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于各自利益的战略判断决定着台海局势演变的基本脉络。台湾问题不仅是长期影响中美关系的一大消极因素,还几乎是唯一可能触发中美直接冲突的导火索。同志早在1984年就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的爆炸性问题。”当前台湾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虽已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台湾问题的敏感程度会减弱,更不表示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会自动消弭于无形。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曾云,“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的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3]不断扩大的共识合作永远无法取代现实层面的利益竞争,中美还将围绕台湾问题展开长期和反复的较量。虽然中国的对外战略是和平共处而非与他国对抗,但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而美国也不可能轻易放弃其在现有台海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这就使台湾因素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变量,使台湾问题成为浓缩了中美关系里各种风险因子的“风险胶囊”(Risk Capsule)。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具有结构性的性质:首先,从认知角度上说,中国将台湾问题视为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无论何时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历届中国政府均不可能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出任何退让和妥协;而美国则以战略博弈为视角,认定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会大大改变所谓的亚太“均势”,进而严重破坏美国的“威信”及其霸权的有效存续。二战后美国的核心目标就是谋求世界范围内的单极霸权,并打压任何可能威胁其同质权力结构体系的“异质系统”(Heterogeneous System)。冷战结束后,中国被美国视作最有可能挑战其领导地位的竞争者。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说,“未来的中国威胁最令人头疼的一点是,中国将比20世纪美国面临的任何一个潜在霸权国都更强大,更危险。”[4]只有充分驾驭台湾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才能有效阻遏中国的崛起。而且在意识形态上,美国也不愿看到“化”的台湾被大陆统一;其次,从地缘政治学上讲,台湾面积虽小,却有着极大的地缘投射力。台湾地处西太平洋海上航路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台湾早在明清之际就是拱卫中国沿海七省门户的“东南锁钥”,更是今日中国直通太平洋的咽喉,同时还是绾毂中国南北海运的枢纽,其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止于国防安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的维系。“失去台湾的中国就是一条困在浅滩的巨龙”。[5]而在美国眼里,“东方的直布罗陀”如为中国所有,就会大大削减美国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地缘优势。在美国精心构筑的亚太安全体系中,台湾既是美国围堵中国的最前哨,也是其推行亚太战略的桥头堡。台湾这

源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个点倘若被突破将使美国整条第一岛链防线失去效力,但只要美国有能力维持台海两岸的事实分治局面,即可抵消中国相当一部分力量的增长并牵制中国的战略资源配置,进而防止在东亚出现所谓的“权力转移”(Power Shift)现象。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在美国的台海战略意图中,“阻统”是美国的最终用意,因为两岸迈向统一是对美国霸权利益的最大挑战。据《中国时报》报道,从三通直航、陆客赴台、食品安全到司法互助、金融合作,两岸关系密切,给岛内带来了和平的红利;但另一方面的现实却是,2010年年初美对台新一波军售是“十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19]这让美国的真实嘴脸表露无遗。美国的台海政策虽也有反独的成分,但其立场是被迫的,是表面化和空心化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台湾若能“和平独立”,美国当然求之不得。但事实早已证明,即意味着战争,“和平建国”注定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迷梦和幻想,而且还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借“维持现状”之名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和亚太霸权。

五、美国现行台海政策的困境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台海政策是成功的。纵观60多年的台海风云史,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消耗了中国的力量,制造了中华民族的内耗,使海峡两岸骨肉隔阂、兄弟相争,台海至今依然处于一种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看似相安无事的局面实则只是一种虚伪的表象,大陆处理其他事务会有侧顾之忧,台湾当局更是得仰人鼻息,年复一年地对美军购只为输纳“保护费”。美国将其政策自我标榜为“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良方”,但此“良方”却无异于阻滞中华民族复兴的鸩酒。由于台湾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除非诉诸武力,否则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美国人为制造的“台海现状”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然而,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也有其必然面临的棘手困境。美国实质上奉行的是权势均衡(the Balance of Power)的政策。长期以来,均势政策被许多西方政治家奉为圭臬,“不管上演什么戏剧,均势永远是情节的钥匙”。[20]但均势理论原本就是西方列强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过程中为平衡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这种理论既与道德舆论格格不入,也落后于时怎么发表展的潮流。摩根索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国际政治指导原则的权势均衡既不确定,也不现实,更不健全。“由于决定天平相对位置的砝码不断有变重或变轻的倾向,所以这种稳定永远有遭破坏的危险”;[21]同时,均势政策意在维持现状,而非解决矛盾。当原有的矛盾在均势的表面下出现了新的滋生,均衡者却依然循着习惯性的偏见自负地前进,这时就会极大地增加均势失范的风险。
和传统的“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相比,美国的台海政策蕴含着更大的潜在危险:首先,发源于欧洲的传统均势政治原本为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策略,而美国却把均势战略推行到了一个完整主权国家的内部,因此必然会和中国产生结构性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直接对抗格局下的均势稳定更脆弱,美国用以维持的成本更为高昂;其次,美国一方面大肆对台军售,另一方面却打着躲开战火(Passing the Buck)的如意算盘,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旦台海趋紧,美国的政策非但不利于维持现状,反而随时都有可能造成冲突的加剧和升级;最后,美国须以足够的实力作为维持均衡的后盾,倘若美国实力不再占优,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就将走到内外交困的尽头。事实上,中美可投射于台海的硬实力对比孰强孰弱已很难说,大陆并非不敢言战,只是顾念两岸本为同根生,同胞亲情血浓于水,而不是对美国的虚声恫吓心存畏惧。目前台海正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两岸和平、和解、合作已是大势所趋,两岸关系的平稳发展有利于各方的互利共赢,美国经济的复苏也需仰赖一个安定和谐的亚太环境。正视现实,着眼未来,美国还可共享亚太地区的繁荣红利;反之,玩火者必,逆历史潮流而动者得不偿失,权力的反射终会危及美国自身的长远利益。随着中美差距的不断缩小,台海冲突的发生时间越往后推,对于以均衡者自居的美国而言越是不利。届时美国非但难以保全所谓的“现状”及其在台海的既得利益,还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到最后即欲求体面脱身,恐亦难得。
所以说,美国现行的台海政策虽可为其带来颇为“丰厚”的现实收益,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台海政策跳脱不了被历史淘汰的必然命运。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美国在台海的现有战略优势终将被逐步消解。且两岸和解所带来的不止是经贸交流,更在于两岸人心和认知的趋同效应。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所有长线利好均不在美国这边。两岸的政治坚冰越是消融,留给我方的回旋余地就越广阔,就越能凸显美国政策的僵化和不得人心;两岸的和平发展之路走得越宽,终极统一就越成势所必然,而美国在台海的处境就越被动,维持其现行台海政策的成本就越高,功效就越差。当然,互动是互信的前提,两岸政治互信的真正实现,仍需检测以时日,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中华民族耐心和智慧的极大考验。
六、结语
台湾问题固非中美对话的核心议题,但却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长期消极因素。随着中美战略态势的此消彼长,一个可期待的台海前景已现曙光。党的十八大报告回顾总结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既须化解美国均势战略下的既设藩篱,也需减少来自周边国家的可能阻力,关键应策则在于营造良性循环的两岸关系。这其中,“一中原则”是基础,强大国力是后盾,经济统合是先导,情感诉求是纽带,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两岸认知的心理同构,理性灵活是具体的运筹方式。只要我们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行健致远, (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9页)则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台湾海峡终将成为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The United Stat
es and China since l972[M].Brookins institution,
1992:1.
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7.[3][3][美]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1990:54.
[4][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王义桅,唐
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
社,2001:344.
[6]黄嘉树,王英津.主权构成研究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
[J].台湾研究集刊,2002,(2).
[7]毕诚.美售台武器的如意算盘,折射美国政策悖论
[EB/OL].(2011-08-01).http://news.ifeng.com/taiwan
/5/detail_2011_08/01/8086851_0.shtml.
[8]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5:32.
[9][美]乔治·科尔.被出卖的台湾[M].台北:伸根志社,
1985:16-17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
[10]资中筠,何迪.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1:25.
[11]U.S.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50-1955:Basic Document[R].1957:2448.
[12]Robert Ross. Negotiating Cooperation:The United Sta
tes and China,1969—1989[M].Stanford University Pre
ss,1995:197.
[13][美]麦克尔·沙勒.麦克阿瑟与台湾(1949-1951)[J].
王学良,译.社会科学战线,1989,(3).
[14]冈栋俊,陈友.美国对华政策50年[M].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2001:81.
[15]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
es:Dwight D.Eisenhower,1955[M].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9:332.
[16]Chas Freeman. The End of Taiwan? [N].New York Times,
1996-02-15:(A27).
[17][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
地位及其地缘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45-246.
[18]吴兴伯.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
安全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2.
[19]任成琦.台军高调试射导弹向美显示防务缺失[N].人
民日报(海外版),2011-02-02.
[20][美]马汉.海权论[M].萧伟中,梅然,译.北京:中国言
实出版社,1997:136.
[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和和平的斗
争(第七版)[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1:229-230.
[责任编辑:孙 巍][3][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