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世界文学史 >简论阿拉伯身份认同视角下《格拉纳达三部曲》题目

简论阿拉伯身份认同视角下《格拉纳达三部曲》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12842 浏览:495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格拉纳达三部曲》以“格拉纳达的陷落”这一历史事件为大背景,以祖孙三代由此而转变了的命运为故事线索,通过一些典型人物的命运起伏,试图展示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个人在民族危亡、信仰存废以及文化断续等重大不足上的挣扎、呐喊和抉择。格拉纳达陷落前后,一段发生在东方与西方,穆斯林与基督徒,阿拉伯语与卡斯蒂利亚语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历程上升到阶段。一面是不得不告别的高度灿烂的安达卢西亚文化,正如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提在他的《阿拉伯通史》所说:“穆斯林的西班牙,在中世纪欧洲的智力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在八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话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火炬主要的举起者。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承先启后,这些工作,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说阿拉伯话的西班牙,都有过重大的贡献。”①另一面则是国破家亡的现实—失去语言,失去信仰,失去家庭,最后约三百万的穆斯林被放逐或处死,所有的穆斯林最终都被逐出了西班牙。在一个全球化了的新世界,人们面对着诸多被剧烈放大了的身份认同不足,如移民不足、跨文化交流不足、性别不足等,冲突带来的痛苦与寻求解决案例的希望,使得身份认同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身份认同译自英语单词identity,词根来自拉丁语idem(同),它探讨的是“我(我们)是谁“、”我(我们)以哪里来”这类自有人类起便有着的古老不足。“Weeks J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以本质上来讲,认同给人一种有着感,它涉及个体的社会联系,包含你和他者的复杂牵连。”②作为西方文化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身份认同逐渐进入跨学科探讨领域,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纷纷引入这一概念。对这一不足进行学术上的探讨,最早发端于西方的心理学探讨。徳裔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年发表了《identity:青年与危机》一书,第一次将identity作为浅析工具,以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青年人感知自我与社会联系的状态。随后,西方社会学也对身份认同展开社会学框架下的探讨,与心理学以个体为探讨对象的策略不同,社会学将身份认同视为一个建构物,把探讨的重心转移到个体与群体在寻求身份认同的历程中相互影响的动态历程中。本人的探讨将以这两个部分入手,其中,第三部分以三个典型女性人物为浅析对象,以个体的角度,探究个人根据多样的认同来源: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阶级地位、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追求身份归属感的历程。第四部分,则以三个社会事件为背景,以群体的角度观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出现的不足。被裹挟在这沧海桑田的历史语境中,个人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冲突?共享同种身份的群体是如何调试取舍以达到某种新的认同?这部小说正好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忠实的范例,进而对帮助我们理解这段历史对双方产生的重大影响提供一些证据和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冲突与交融的历程充满着大量残酷的事件和悲伤的主人公,如何让牺牲不再仅仅是牺牲,以而以史为鉴,以中提炼出建设性的有益于今天身份认同和跨文化交流的珍贵经验,自然成为了本论文的应有之义。同时,这一历程也涌现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正面事件和人物,本人试图浅析和探讨产生这些正面能量背后的因素,进而讨论将这些正面能量恰如其分地注入当下现实社会的可能性。关键词:《格拉纳达三部曲》论文身份认同论文阿拉伯文化论文文化冲突论文

    致谢词4-5

    摘要5-7

    阿拉伯语摘要7-11

    二、 引言11-17

    (一) 里德娃·阿舒尔生平介绍11

    (二) 《格拉纳达三部曲》探讨的重要作用11-14

    1、 独特的历史背景赋予作品珍贵的探讨价值12

    2、 丰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实了历史叙事的维度12-13

    3、 现实主义的文学属性夯实了探讨基础13-14

    (三) 国内外探讨近况及探讨策略14-17

    三、 《三部曲》中的女性身份认同17-25

    (一) 《格拉纳达》中的塞里玛17-20

    1、 作为家庭女性的塞里玛17-19

    2、 作为知识女性的塞里玛19-20

    (二) 《梅里美》中的传统女性代表梅里美20-22

    (三) 《流放》中的新身份勇敢追求者卡乌萨尔22-25

    四、 《三部曲》中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25-34

    (一) 《格拉纳达》中的焚书事件与曼苏尔浴室的拆毁25-29

    1、 语言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26-28

    2、 风俗习惯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28-29

    (二) 《梅里美》中的群体抗争和流放29-31

    1、 绝望的抗争29-30

    2、 梅里美之死30-31

    (三) 《流放》中阿里的离开31-34

    1、 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31-32

    2、 留下还是离开,艰难的决定32-34

    五、 现实观照下的寻求身份认同之路34-39

    (一)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身份认同焦虑34-35

    (二) 转型时期与身份认同35-37

    (三) 个人与他者,历史与现实的和解—寻求身份认同的机会37-39

    六、 结语39-40

    七、 参考书目40-4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