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物理教学 >简论创设数学教学中不足情境创设结论

简论创设数学教学中不足情境创设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29169 浏览:1331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0450-9889(2013)07A-0023-01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为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所学内容创设的教学环境。

一、创设质疑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的内容里包含了许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疑”是学习的需要,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一种教师讲授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和谐”场景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通过给学生设置心理上的悬念,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促使其质疑、分析、探讨最后解决这一问题。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结果,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多数学问题应通过学生的自我质疑,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学生重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探求空间,抓住每一个对学生有启示的机会,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习题的变式功能,启发学生的求异之心,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审视同一个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标准”的,即具有典型性,为吸收或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变式问题往往注重揭示条件性知识,加深对相应“问题群”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变式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规律,形成理性思维。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结论,让学生在变化中不时闪现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品尝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变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设计变式,学生应付变式,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入到变式的行列,培养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变式思考,让学生充分认识变式的自然性,变式前后问题的关联性,学会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变式,只有这样,“变式”教学才更为有效和深入。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启示数学,促进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生活实践融入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他们充满想象的心灵中,数学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知识,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与真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线。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兴趣去研究,有问题去研究,有方法去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韦建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