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红梅花开耀如火,有志之人事竟成演出大型黄梅戏清唱剧《红梅赞》杂感之二三

红梅花开耀如火,有志之人事竟成演出大型黄梅戏清唱剧《红梅赞》杂感之二三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7577 浏览:171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刚接到团里的任务要演出大型黄梅戏清唱剧《红梅赞》并饰演女一号江姐的时候,我心里又喜又惊。喜的是这是我进团以来第一次承担如此重要的演出,惊的是一下子要承担这么重的角色,不由得我忐忑不安。惊惶过后,定神思考了一下,首先是任务重大,二来,谁不向往舞台的位置呢?三来,这只是清唱剧,不需要太多费神考虑身段和表演的各方面配合。因此,对我而言这其实是一次难度适中的挑战,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好机会。这么各方面一想,顿时安心了许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赶快投身到紧张热烈的排演中去吧!
关键词:江姐,红梅赞,黄梅戏

一、信仰的力量

要演好人物,就必须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可是,对于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已经无从体会。对于英雄们的行为,我们难以深入认识,对他们的思想我们甚至都不能清楚地了解,怎么从根本上去理解人物呢。这样怎么能演好江姐呢?
我研读了原著,细细地研究剧本,也阅读了歌剧《江姐》的剧本。也去查阅了一些原来歌剧《江姐》的资料。希望能从作品中理解人物、也希望从前辈的经验能给我帮助。在电影《江姐》中扮演江姐的杨维忠老师有一段经验之谈给了很大的帮助。她提到,在电影里不能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塑造江姐,她就竭力去寻找江姐的内心节奏和性格,着力表现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清唱剧中,同样不可能用大幅度的外在的行为和动作来表现人物。原著和歌剧中许多精彩的情节,表现江姐的机智和勇敢,在清唱剧中不可能出现。所以,我也同样只能通过内心的节奏和性格,来表现人物。江姐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杨维忠老师说:“江姐应该很踏实,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很稳重,而不是风风火火、很张扬的那种人,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电影里,都要把握江姐的这个基调。她是外柔内刚,之所以是英雄,跟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她有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舍弃一切”。但是,怎样表现踏实和稳重的同时,又赋予人物以戏剧的张力?在清唱剧中,大量的对手戏都不复存在。只有表现人物内心的力量,来赋予人物戏剧性。而人物内心的力量来自于崇高的信仰所给予人物的精神力量。但是,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信仰这个词已经十分陌生。毋庸讳言,在演出《红梅赞》之前,我对于“信仰”这个字眼是非常生疏,对于“信仰”的理解也是十分肤浅的。江姐视死如归的气度虽然使我感佩,我也能表面地理解这是信仰所带来的力量。但是,如果我不能真正地把自己代入人物,理解江姐思想成长的过程,就不能在自己的内心培养起力量,所表现的人物恐怕也是苍白的。
演出《红梅赞》对于我而言,实在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礼。通过这次演出,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正义、崇高、英雄主义精神,更加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在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或许正是对信仰最好的诠释。

二、向中国声乐学习

黄梅戏传统都是比较抒情的,尤其是女声,旋律主要在自然音区运动,但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次清唱剧的音乐戏剧性比较强。我很喜欢这样的表现,但这也是对我的一次挑战。嗓子够不够用?就算够用,能不能在高音区立得住,能不能在强烈的音量上还保持住音色?能不能把强弱对比表现出来?能不能控制住渐强渐弱的均匀度?这些在以前的演出我大多不用费心考虑的问题,现在都一股脑涌到我心上来了。
好在现在学习的对象很多,现成地就可以向歌剧学习,向中国声乐唱法来学习。在原则上,好的演唱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运用好共鸣和呼吸。但在具体使用上,中国声乐唱法为了唱大歌,也就是说,音域较宽、戏剧性更强烈的歌,在细节上和传统的黄梅戏唱法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呼吸的控制更加严格,气息更深、更集中。而在共鸣运用方面、胸腔和头腔共鸣使用得更多,以达到扩大音量、拓展音域的目的,让低音叹下去,高音立起来。而且高音的音色更亮,能够表现出悲壮和激昂的情绪。
不过,这个戏唱的终究还是黄梅戏音乐,因此,在演唱中,我还是需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也不好“两张皮”。“中庸之道”在这里要发挥作用了,不过怎样算是“中庸”呢?只好留待听众去批判了。

三、以情带声

上面提到了一些技巧。但其实,演唱中最重要还是要“以情带声”。当然,实际上“以情带声”是最高级的技巧,不是有了情绪就能“以情带声”。怎么“带”是个问题。
我理解,“以情带声”有一些一般性的原则,但也有特殊性,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嗓子和音色,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以情带声不是单纯的演唱技巧,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演员对于唱段的理解,对于音乐的素养和感觉,对于演唱技巧的掌握、对自身乐器的控制,也包括现场情绪的调度。这些大多“功夫在诗外”。这一次,我能努力做到的是在演唱前,尽力地理解人物、理解唱段、理解音乐,向音乐家请教,安排好唱段的情绪。而在演唱中就全力投入,把情绪调动起来,把演唱的器官激发到兴奋的状态。把情绪投入到戏剧中去。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那样,进入到人物中去。
不过,开场演唱《看长江》时,最后的渐强,我还是出戏了,只能做到全力控制嗓音,似乎没有投入感情。下来后,我和一位朋友提到此事。他却说,据某种测试,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幻真的状态,因此情绪的保持不会太久。所以“以情带声”不会贯穿整个演唱中,演唱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作用下完成的声乐技术。这样的观点对吗?我也不知,但我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听众欢迎,理论的指导才有意义啊!
这次《红梅赞》的演出,各方面反应都很好。对我而言,的确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学有所感,就不怕鄙陋,写出来就教于大家,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导。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