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试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状况和策略*

试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状况和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29351 浏览:1337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3。绚丽多姿的回族歌舞、器乐,特色鲜明的回族服饰、饮食,丰富多彩的回族民俗、工艺等构成了宁夏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学校的开发利用情况如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此理由进行了研究。

一、回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前状况与理由

1.观念层面:回汉师生对回族文化持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对回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存在认识误区
为了了解宁夏师生对回族文化的认同感,笔者就最能体现回族文化特色的回族节日、礼仪习俗、音乐舞蹈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师生明确表示喜欢回族各类文化的比例大都在70%以上,只有6%左右的人表示不喜欢回族文化。可见,宁夏地区的师生对回族文化持有较高的认同度。而且,师生希望了解回族文化的意愿程度也较高,表示非常希望了解和希望了解回族文化的教师、学生多达78.1%、83.1%、尤其对回族历史、礼仪风俗、民间工艺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对回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普遍持有肯定态度,75%以上的师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与回族文化相关的课程。那么,从宁夏现行的教育来看,师生对回族文化本身的了解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回族师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区文化的影响,70%左右的人对本族文化了解或非常了解,而超过70%的汉族师生对回族文化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一方面是师生对回族文化比较认同,另一方面却是对回族文化疏于了解。这种矛盾状况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单一的课程文化,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仅体现社会主流文化,而忽视其他民族、地域、群体等非主流文化的传承,这不仅导致课程在民族地区缺乏适切性,也使回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逐渐被淡忘甚至消失的命运。比较可喜的是接受访谈的很多校长、教师都认为宁夏是回族地区,学校有传承回族文化的责任,尤其是以回族中小学冠名的学校,大部分都已经进行着回族文化的教育实践探索。
但目前有一个事实令人忧虑,尽管宁夏2001年就开始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但不少教师依然对课程资源开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家的事情,与己无关;有教师认为回族文化回族自己了解就可以,学校没有传承的责任;有教师认为开发回族文化课程资源就是编写教材,给学生讲述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还有教师认为学校教育是为升学和考试怎么写作的,各级都未把回族文化课程资源纳入考试范围,因而没有必要开发利用等等。这些教育观念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造成这种目前状况的理由,一是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致使不少教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二是中学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以及培训进修机会相对较少,还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未能建构起来,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比较困难。而要开发回族文化资源,首先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回族文化的内容,并正确认识回族文化的价值,这也正是61.31%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前状况与策略*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三是中学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也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能力,这是59.85%的教师认为开发回族文化课程资源最主要的困难。
2.政策层面:宁夏尚缺少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文件为学校层面的回族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宁夏一直存在一个不和谐音符,就是直至目前,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出台有关宁夏地方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宁夏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有效的规范。而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教育厅没有文件,工作就很难展开。但宁夏灵武市作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认为肩负着地方课程开发实验的重任,于是在课改之初摸索着开发出了一本有关地方课程的教材。其中在7——9年级《可爱的宁夏》中设置了“多彩的回族文化”课程内容,包括回族的渊源和信仰,回族的清真寺和“五大功课”,回族的习俗、服饰和音乐,回族的礼仪和节日。[1]但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与地方课程开发、实施遭受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似乎搞得更有生气一些。一些地区、学校出台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比如,灵武市教育局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其中在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涉及回族文化资源的内容有两大项:其一是勤劳的回汉人民,其二是宁夏的清真食品[2]。银川市回民一小制订了艺术课程的三——五年发展规划,这不仅为《绽放的花儿》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也规范着目前学校正在开展的回族剪纸、口弦、泥哇呜的综合实践活动。
政策对实践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以此意见为指导,宁夏近年来相继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计划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各类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理由;并且命名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基地。正是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回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校园。
3.实践层面:不少学校对回族文化的传承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回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浅层面,学校教育尚未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宁夏作为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回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而目前在学校领域开发利用的回族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音乐、美术、体育三大板块。音乐类的主要有花儿、口弦、泥哇呜、穆林扇,美术类的主要是回族剪纸,体育以回族踏脚、杨家拳、查拳为主。回族历史、文学、民俗等也会在学科教学或活动课中点滴渗透。回族文化主要通过校本课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课程形态实施。也有学校注重校园的回族建筑风格、校园装饰的回族特色,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室、回族图书专柜,在校园网里增加民族教育专栏等等。总体来说,在宁夏地区,部分回族文化的传承场域已由家庭、社区向学校延伸,这不仅使校园生活逐步由书本化向生活化和情境化过渡,也部分改善了学校文化疏离的弊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前状况与策略*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目前状况与策略*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