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体育教学 >让语文教学因提问而高效

让语文教学因提问而高效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10299 浏览:436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学习关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才会高效起来。笔者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对学生实施有效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较好途径。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方式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提问层次

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是目的性要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前对学生有充分的研究,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甚至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充分准备适合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经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提问层次。大致说来,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把握:1.从认知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2.从理解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3.从应用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4.从分析水平角度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5.从综合水平角度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6.从评价水平角度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这样的提问由于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方式,符合学生从低到高的思维规律,因而是有效的。

二、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科学设计问题

科学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1.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在导入环节的问题,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拼一拼、读一读、组成四字成语”时,大多数学生拼读起来很是吃力。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写了许多字母卡片,分发到各小组,要求学生利用卡片组成书本中的某一成语,并加调后读给大家听。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2.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有理地说出来。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一课时,在读完题目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呢?”学生就围绕“借”字来提出问题:“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经过调整顺序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怎么借的,结果怎样。经过这样训练,学生初步明确题意后,就会立刻产生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并产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后面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3.设计的问题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中,对于同一条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精神。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续编:“狐狸叼着肉钻到洞里会怎样呢?乌鸦的孩子没有吃到肉会饿成什么样呢?乌鸦上当后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教学《春雨》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学儿歌,再让学生结合插图,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运用诗中的重点词语,将儿歌写成《春天来了》的短文。

三、在关键环节处巧妙提出问题

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设问才好呢?

1.导入设问——抓联系

这种设问一般都放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认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一群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去公园里玩,其中一个小朋友爬到检测山上玩,一不小心掉进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小朋友们都吓呆了,怎么办呢?司马光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小朋友有没有得救呢?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重、难点处设问——抓关键

这种设问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问”和“答”,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提问:同学们,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写?你能把它的静、清、绿读出来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抓住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化难为易,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