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困境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困境分析与策略

困境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困境分析与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24475 浏览:1094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科教学论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一门特色课程。但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在课程性质认识上的迷惑,课程教学师资管理上的迷乱,课程教学研究上的迷离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事学科教学论课程研究与教学的工作者及教学管理部门必须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这门课程建设。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课程;困境;对策
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一门特色课程。但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孟庆男教授在《学科教学论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很直白地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学科教学论如今已陷入困境。”面对困境,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从事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从多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与对策。但就梳理有关文献资料发现,从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上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甚至说是空白。
那么如何使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摆脱困境,走出低谷,不仅对从事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与教学的工作者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更需要教学管理工作者从缺位处补位,关注、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

一、困境分析

1. 课程性质认识上的迷惑

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这是建设这门课程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所不幸的是,目前学科教学论在课程性质正陷于定位上的迷惑。
(1)众说纷纭的课程性质。关于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王克勤教授在《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udooo.com

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提法:“其一,‘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教学规律的一门教育学科;其二,‘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教学一般规律和教学操作的应用理论学科;其三,‘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学科教育的应用理论学科;其四,‘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分析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不难发现,关于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主要纠结于:是理论性、学术性,抑或是实践性、应用性,还是二者兼之。将其性质定位于理论学科,即构建以抽象概括水平高、内在逻辑体系严密为特征的框架体系,过分关注一般原理,忽视操作、技术及应用层面的具体研究,致使其内容空洞、抽象,脱离实际。定位于应用学科,即侧重于研究和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操作方法、技巧、技术和策略等,忽视对教学基本原理的研究,致使其因缺乏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使得实践操作流于经验式的浅层次与低水平。定位于二者兼之——应用理论学科,即承认它是一门理论学科,要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它又要密切关注实践,要研究将一般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策略和技术,但是这种“‘应用理论学科’的表述又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性质分类”[3]。以上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说法不一的界定,反映了对于这门课程性质认识上的模糊与分歧,这种状态极大影响它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势必影响对它的建设。
(2)五花八门的课程名称。因为课程学科性质的众说纷纭,直接导致课程名称的五花八门。目前在高师院校关于学科教学的课程名称可谓是精彩纷呈。大体上称谓如下:学科教材教法、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等。学科教学论课程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1896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教授法’,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确立的‘教学法’,1934年《师范学院必修科目表》中命名的‘教材教法’,改革开放后的‘学科教学论’与‘学科教育学’等名称的变更”[4]。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课程的不同称谓,反映的是这门课程研究与发展的脉络,而同一时期多重称谓并存,这就表明对这门课程认识上还处于徘徊与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设是不利的。
(3)交而难合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指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一种新的学科体系。学科教学论至少涉及各具体学科专业与教育学科,这是不容置疑的,显然属于交叉学科。就目前情况分析,高校交叉学科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就学科知识层面而言,壁垒森严,各门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领地”,都想“一统天下”,“学科本位主义”严重,不同学科知识难以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与渗透;从人员层面来说,我国大学教师之前受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局限,知识面宽又懂得其他学科“语言”的比较少,再者因为学科壁垒,不同学科的人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交流,更谈不上融合。此外,在我国,以单一的学科为基础划分和设置院系是高校组织的主要构建方式,很少按照交叉学科设置院系。这种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的院系制,必然容易导致学科、专业以及办学资源分割。这样,人员和组织机构均被束缚在单一的学科和专业范围内,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与研究。因为交叉学科发展的困境,使得属于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艰难困境。

2. 课程教学师资管理上的迷乱

目前,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师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这门课程建设工作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1)教师构成上的多元。关于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的构成,杨启亮教授在《反思与重构:学科教学改造》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科专业人员,学术方向、学术兴趣转移到学科教学论方面;二是具有较丰富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三是长期致力于学科教学论研究与教学并且长期工作于高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人员;四是学科教学论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等科班出身的人员。”[5]目前在地方高师院校第一类构成人员比例较大,这类人员因为有学科专业背景作支撑,学科专业基础深厚,对于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有独到的认识与把握,但在教育学科方面属于“半路出家”,其教育专业学术积累偏弱。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学科专业功底不是很扎实,且对学科教学论课程也并无多大兴趣,但因为不能很好驾驭学科专业教学,只能遵从领导指派或出于生存需要改教学科教学论,属于“教不了专业课,只好教教学论”。第二类是由中学第一线教师转调高校讲授学科教学论的人员,“是典型的‘经验’替代学科教学论的人员”,属于“缺乏理论的‘实践型’的人员”。第三类人员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既熟悉高校教学现状,又了解中学的教学情况,但受限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内部不同管理体制的制约,人员为数不多。第四类人员在教育学科教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话语权,但由于缺少学科专业背景,学科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足,只会空谈理论,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总体上说,学科教学论课程师资队伍构成并不理想。 (2)教师归属上的无序。正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的教学单位是以单一的学科为基础设置的,高校内部的教学人员基本上是按照人员的所属学科专业归属到相应的学科单位。按此对口归属,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的归属就存在冲突,教师是按照各具体学科专业归属到相关学科单位,还是按照教育学科归属到教育学科单位呢?据调查,目前各高师院校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的归属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教师的所属的具体学科专业进行人员归属,如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师归属到文学院(或中文系);二是按教育学科归属,即所有的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归属教育科学院(教育系),如南京师范大学所有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归属教师教育学院;三是成立研究机构挂靠在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如有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学论教研所(室)挂靠在教务处或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等,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四是设立独立的学科教学论教研所(室)。对于第一种归属类型,学科教学论教师分散在各具体院系,由于人员数量少,基本上各院系都不设置独立的学科教学论教研室,而是“自由组合”地归属于某个教研室。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归属具体学科单位,固然强化了本学科专业,但远离了教育学科。对于第二种归属类型,虽然贴近了教育学科,但又弱化了学科教学论的学科专业。对于第三、四种归属类型,置学科教学论于真空、封闭地带,两者都不靠。以上对教师的归属都不利于学科教学论的建设与发展。
(3)教师自我认同上的缺失。目前随着高校教师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屈服于外界的控制性行政力量要求他们“怎样做”,他们就“怎样做”的局面得以改观。也就是教师已经突破了外在规定性的标准,转向内在的教师自我认同。在此情势下,增强教师自我认同感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活其内在动力、满足其成就感非常重要。教师的自我认同是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统一,既包括对“我是谁”、“我归属某个特定群体”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也包括他人对“我是谁”的认识。具体反映到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自我认同上,表现为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我的归属何往,我所从事职业的“他人”认可度。淮阴师范学院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师史晖以叙事的研究方法就“‘我’是谁,‘我’的队伍在哪儿,‘我’该干什么,‘我’的路在何方等四个方面追问‘我’将何去何从”[6],充分表达了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的生存困境,深层次论述了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自我认同的缺失与危机。“搞‘学科教学论’是文不文,理不理;靠学科专业,学术水平不够,靠教育学科,理论功底欠缺,要想在教育学科与学科专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实在太难”[7],此语道破了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不认同或认同感偏低。上文所述的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单位归属上的无序与不确定,学术归属上又遭遇学科专业与教育学科的分离,致使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归而无处。“学科教学论是不规范的纯科学”[8]、“学科教学论没有自己的理论”[9]等关于学科教学论的论调不绝于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影响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从“他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期待。

3. 课程教学研究上的迷离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学科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进程。但目前由于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存在认识上的迷惑,直接导致对它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式上的迷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科专业与教育学科的分离。目前由于对交叉学科认识不足,高校促进学科交融措施不力等,使得交叉学科交而难合,各门学科各唱各调,各吹各号,难以做到交相辉映。此外加之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归属上的“偏科”,更加重这种不利局面,最终形成学科专业研究与教育学科研究上的分离。一研究以学科专业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的系统性与专、精、深。对学科专业研究的视角定位于“科学学科”的意义上,而不是定位于“教学学科”的意义上,突出“学科教学论必须研究本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强化“学科专业”特色,造成研究的“泛学科化”倾向。二研究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育性,淡化其学科专业性质,就教学谈教学,而不是就学科专业谈教学,容易陷入对一般教学论的深度移植,不能很好地揭示各具体学科专业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使得研究徘徊在学科专业之外,不能深入学科专业腹地进行研究,造成研究上的“泛教育化”倾向。学科教学论课程研究的这种分离态势,最终使得学科教学论难以实现相互对象的整合、理论的渗透、方法的互补以及功能的融合。
(2)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学科教学论的生命力来源于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是学科教学论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就目前情况分析,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一偏理论性研究,关注抽象的“理论世界”,回避现实的“生活世界”,试图消除了一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的属性,而根据某种逻辑和程序组合起来,构建一个能够解释、说明一切教学现象和教学活动的理论逻辑体系,对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实视而不见,对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二偏实践性研究,即侧重于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更多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操作方法、技巧、技术和策略等,忽视理论研究,正如有学者提出来的“教学论之所以不那么让人理直气壮,就是它太过于强调让人去如何做,而忽略了它首先要研究教学中为什么要这样做。”[10]而“为什么这样做”恰恰是理论研究的范畴。
此外在研究上还存在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脱节。基础教育实践是学科教学论发展的基石,学科教学论必须植根于基础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教育改革实践中。但现实表明,学科教学论的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对课程知识理论的学术性的理解,缺乏与基础教育的沟通。“教学论因原创性研究的匾乏而失去了不竭的动力。而原创性研究的动力又只能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教学。偏偏这个动力源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1]

二、对策探讨

1. 界定课程性质

界定一门课程的性质是建设这门课程的顶层设计,面对当前众说纷纭的课程性质,组织学科教学论课程专题研讨会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因为“在学术上有了不同意见,只能通过开展充分自由的讨论,逐步取得共识”[12]。学校通过组织由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学科教学论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学科教研所(室)的工作人员、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学生等构成的人员进行专题研讨,集思广益,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学科教学论课程的“理论品质”、“实践品质”、“学科专业品质”、“教育学科品质”,形成对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的共识,确定其课程性质。学科教学论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性质是不容置疑的,具体来说,它横跨学科专业与教育学科,纵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还跨专业实践与教育理论。从接受认识论的观点,“学科教学论课程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改进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13]

2. 规范课程名称

在界定课程性质后,必须要对五花八门的课程名称进行统一与规范,以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学科教材教法”是针对具体教材进行教学方法的介绍。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传递着一个信息:不能再过分地依赖教材来讲授!如高中历史教材在一个课标下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在编写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各有所重,甚至观点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中心,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这样显然“学科教材教法”称谓已不合时宜。“学科教学法”侧重研究各类学科具体的教学方法,关注的是“怎么教”,回答教学过程“是什么”的问题,不过多涉及教学过程的“为什么”。“学科教育学”以整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即在学科范畴内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素养,探究学科教育的功能与规律,但目前体系、内容不成熟,还有待完善。“学科教学论”研究对象是学科的教学全过程,揭示学科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与基本特点,即不仅回答教学过程“是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而且回答教学过程中诸多“为什么”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学科教学论”作为课程称谓较为符合目前教学实际。

3. 搭建平台促进课程建设

作为怎么写作于教学、科研的教学管理部门单位,“其工作的根本点在于对教学、科研等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指导,并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各种资源条件和‘人和’气氛,并使各种资源条件、内外部环境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效能。”[14]课程建设工作同样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组织,针对所存在问题提供方方面面的怎么写作与支持,促进课程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搭建交叉学科建设平台,促进学科交融。确立全局观念,打破学科壁垒,改革当前学科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运行机制。淡化院系界限,鼓励和提倡院系间相互支撑、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开展交叉学科项目立项,鼓励相关、相近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在研究中熟悉与了解相互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式与研究思路,摆脱单一视域限制,形成一个多维视域的集合体,促进不同学科渗透与融合。调整学科组织设置方式,面向教学与科研需要灵活设置学科组织,改变以学科作为学术组织的划分和设置的单一标准,为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通过以上促进学科交融的措施与途径,推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与运行机制环境。
(2)搭建课程研究平台,弥合研究上的分离。研究的主体在于教师,首先要解决教师不科学的归属问题,将分散在各院系的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集中起来,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或依托教育学科院系,以凝聚学术力量,凝练学术方向,但同时在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所属的相关学科专业的相关教研室还应保留他们的“坐席”,以便于他们能与具体的学科专业进行对话与交流。除此而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创设条件,保证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能够定期不定期地参与中小学学科教研组的有关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与基础教育衔接起来。其次设立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项目,鼓励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联合中小教师进行项目合作研究,使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研究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沃土之中。真正做到教育学科与学科专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3)搭建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展示平台,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通过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来体现的。目前教育部组织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和各省市组织的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水平与技能的平台,同时也为从事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其业务水平与能力的平台。学校应该通过这个平台面向全体师范生组织类似活动,以活动为抓手,营造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活动中感受自我价值的体现,达成对自我的认同;让学生关注这门课程的学习,真正体会这门课程在其未来从教生涯中的价值;让学校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凸显其教师教育办学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8] 孟庆男.学科教学论的困境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5,(4):31-35.
[7] 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43-47.
[3] 王云峰.试论学科教育学的几个科学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87-93.
[4] 潘天正.“学科课程教学论”学科位置之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2009,(5):62-65.
[5] 杨启亮. 反思与重构:学科教学改造[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5-68.
[6] 史晖. “我”将何去何从[J]. 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2-15.
[9][13] 吴俊明. 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 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2-15.
[10][11] 石鸥. 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32-36.
[12][14]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 武汉:华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udooo.com

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怎么写作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FFB108031)]
[责任编辑:吴芳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