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英语教学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13816 浏览:586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这样表述她的兴趣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文章根据教学的多年经验,通过四个方面探讨了激发、培养、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培养
1672-5727(2012)10-0115-02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这样表述她的兴趣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有关这方面问题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同仁。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就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还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近年来,笔者从课内外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课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国家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是那么和谐,那么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2)设置悬念。讲授《项链》这篇小说时,笔者是这样设置导语的:本文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锁链”,你同意吗?这样巧妙的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和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
课外进行有益的尝试(1)开设黑板报“每日一滴”专栏,每日上课前由学生轮流写一段话,课堂上,大家进行修改;(2)组织文学社,由小报社学生负责选稿、排版、刻字、印刷,每月一版;(3)举行读书报告会,评介影剧、书刊、指导阅读;(4)通过摘抄、写日记、出墙报等形式,以课外辅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把学生学好语文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以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创设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最能使学生感到满意,成功是他们愿意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作业、试卷的设计中,都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尝到成功的喜悦时,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某一方面的成功迁移到全面发展上。
笔者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平时好动,思维敏捷,爱搞小实验,但对学习功课不感兴趣。当我了解这位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试验“苔藓对双华李的保鲜作用”获得成功时,就找他谈话,鼓励、指导他把这一成果转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结果这一成果荣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从此之后,他感触大,兴趣高,语文学习成绩大有进步,中考语文单科成绩获全校最高分。类似的例子很多,这说明,及时抓住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去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鍵一环。
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兴趣
于漪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求知和学习兴趣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稳定的内在动力,发挥最大的智慧潜能。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交替时期,对世界上事物都有一种新鲜感、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时,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笔者提问:作者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什么?学生找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我又故意问:“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笔者在深入钻研教材后,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我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提问的重要性。当然,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在主动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当这种主体意识主宰学生,便会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强化学生兴趣
梁启超说过:“教师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教人。”于漪老师也主张语文教学要在“得”字上下工夫,他说:“学生上语文课获得了新的知识,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不断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因此,语文课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一点,调动积极性就成为空中楼阁。”这里所说的“内心喜悦”和“探索”都属于兴趣的范畴,是学习语文的心理原因,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呢?正如俗话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好的学习方法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
笔者曾经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指导学生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给规律就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符合人的认知和思维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具有指导性的东西。比如,复句划分,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就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根据关联词语划分第一层次的规律:(1)关联词是否贯穿整个句子;(2)是否有分号停顿;(3)是否符合总分或分总关系等一系列规律,并从实例入手,通过分析综合,做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去指导实践,即使比较枯燥的东西,也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口诀这是从功效性、学生记忆力特点考虑,如单句划分,音调标法等,学生在识记基础上理解,既能缩短时间,节省精力,又可提高学习效果。
指导学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时必须根据实际,在运用中帮助学生去总结,去选择,去完善,去创造,变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为懂,学生学起来就会眉目清楚,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有所得益,并且会把好的学习方法化作自觉的学习行为。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动地发展,这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之一,有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促使兴趣的发展和巩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品尝成功的甜头,最终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范远贵.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陶维超.职校利用语文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兴趣[J].教育艺术,2007(12).
[3]王少军.如何提高职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中等教育,2009(6).
作者简介:
黄志勇(1968—),男,福建漳州人,硕士,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郑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