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词汇学 >探究认知称呼语情感表达认知语用科技

探究认知称呼语情感表达认知语用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9175 浏览:348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称呼语的常规用法能呈现说话者个人的一贯作风,而偏离“常规”称呼语是话语的变异运用,它表达说话者个人短暂的情感和态度。本文以《红楼梦》中的称呼语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用法的认知构建和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情感表达的规律。
关键词:认知称呼语情感《红楼梦》
:A
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感受,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如喜欢、厌恶、爱幕、愤怒、悲伤等。它往往是下意识的、无序的、瞬间的,是一时的真情流露。情感只能依靠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而语言是情感的外化形式之一。
称呼语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如何称呼他人,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原则。如果称呼语顺应社会规约和语境,则表明说话人无意改变惯例,祝畹瑾称之为无标记意义词语,我们称之为称呼语的常规用法,此时,称呼语体现谈话双方的特定社会关系,并且呈现说话者个人的一贯作风。但称呼语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互动、变化的系统。有时,说话人特意改变常规的称呼,即采用“变异”的形式;称呼语的变异,是偏离“常规”的用法,也是有标记意义的称呼语。祝畹瑾认为,这表明说话人意欲在谈话时改变双方的亲疏关系,或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因此,有标记意义的称呼语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是非常规的用法。
一认知的主体性
人类的认知既客观地反映了现实,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融合的过程。称呼语的构建过程充分体现了认知的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内心的情感是说话者要传递的交际意图,借助称呼语这一工具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活动时,认知的主体性体现在不同视角的选择上。王文斌认为,不同的认知主体往往根据自己的不同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不同的始源域;即便同一施喻者,受主体性的驱使以及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同一目标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观照,也会构建不同的始源域。
例如,认知主体选择称呼语作为情感的始源域时,可能因为从说话人和受话人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采用称呼语的不同形式。如:
例1:贾琏听说,爬起来,便与凤姐儿作了一个揖,笑道:“原来是我的不是,二奶奶饶过我罢。”满屋里的人都笑了。(第四十四回)
例2:凤姐上座,尤二姐命丫鬟拿褥子来便行礼,说:“……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伏侍姐姐。”说着,便行下礼去。(第六十八回)
贾琏用仆人的称呼来讨好妻子。在封建社会,和妾相比,妻子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威;尤二姐用谦称“奴家”称呼自己,以显示对凤姐的尊重。
例1、例2都表达了积极的情感,但采用的方式却不同。一种是抬高受话人的身份和地位,如“二奶奶”;另一种则是贬低说话人自己,如“奴家”。
二认知语境的限制性
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隐”的情感要“显”的语词来展现,“变异”的称呼语是短暂情感的自我呈现,同时也向受话人表达了情感。可以说,称呼语是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呈现,也是受话人认知和推理的基础;受话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理解其意义,双方才能使顺利开展交际行为。
称呼语的选择是情感的外在体现形式,也是认知主体性和语言系统的客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话人只有顺应语境才能正确地推导出话语意义,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同一个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却是大相径庭,下面以“蠢才”和“老货”为例。
例3: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第十九回)
黛玉笑称宝玉“蠢才”,是想提醒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借以表达了她对宝玉的爱慕之情。
例4: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将股子跌折。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第三十一回)
宝玉见晴雯笨手笨脚,心里很不高兴,用蔑称“蠢才”表示不满。
宝玉到薛姨妈家玩儿,薛姨妈请他吃酒。奶妈李嬷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嬷怕贾母、王夫人责怪她管教不严,执意不让宝玉吃酒。在此情景下,黛玉和薛姨妈都称李嬷嬷“老货”,但情感却大不一样。
例5:(黛玉)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第八回)
例6: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第八回)
黛玉称李嬷嬷“老货”,这一粗俗的称呼毫无掩饰地表达了厌恶之情。而薛姨妈称李嬷嬷“老货”,此谐称显示出薛姨妈试图拉近和李嬷嬷的关系,并表达对她的关心。
由此可见,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二者关系的差异以及情景等因素影响,同一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却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所以,称呼语表达的情感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理解。
三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规律分析
在称呼语的常规用法中,礼貌性称呼语通过尊人贬己和表达亲近的方式表达,非礼貌性称呼语则采用贬人尊己和表示疏远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情感分为两类: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和消极情感二者相反相成,构成称呼语的情感链,情感链中间是无标记意义的称呼语,不表达明显的感彩。
变异的称呼语表达说话人的情感。一般情况下,礼貌称呼语表达正极的情感,反之,非礼貌称呼语则表达负极的情感;也就是说,礼貌程度同情感(正极)正相关。但是在动态的语境中,礼貌和情感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7:李贵等一面掸衣服,一面说道:“哥儿听见了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宝玉笑道:“好哥哥,你别委曲,我明儿请你。”(第九回)
李贵因为宝玉而被老爷责骂,宝玉称呼他为“好哥哥”以示安慰。
例8:平儿方欲笑答,只听山石背后哈哈的笑道:“好个没脸的丫头,亏你不怕牙碜。”(第四十六回)贾赦要娶鸳鸯做小妾,并托付邢夫人来问。鸳鸯等人在谈论此事,恰好袭人听到,用谐称“好个没脸的丫头”跟鸳鸯开玩笑。
例9: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第三回)
“孽障”一词表达了贾母对宝玉做法的气愤,但更多的是心疼,比“心肝、宝贝”感情还要强烈。
以上的称呼语都表达积极的情感;其中“好哥哥”与常规用法一致,而谐称或蔑称“好个没脸的丫头”、“孽障”则表现了双方的亲密关系,与常规用法相反。
例10: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第五回)
警幻仙子带宝玉游历太虚幻境,引起众仙子不满,称宝玉为蔑称“浊物”。
例11:(贾瑞)向前对凤姐儿说道:“请嫂子安。”凤姐儿猛然见了,将身子望后一退,说道:“这是瑞大爷不是?(第十一回)
王熙凤是贾瑞的嫂子,王应该称呼他为“兄弟”或像称呼宝玉一样直呼其名。这里凤姐有意地选择了“瑞大爷”,像是仆人称呼主人,又像是对长辈的尊称。“瑞大爷”表达了王熙凤对贾瑞的厌恶之情,并有意与他保持距离。
例12:邢夫人直至晚间散时,当着许多人陪笑和凤姐求情说:“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生气,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说毕,上车去了。凤姐听了这话,又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第七十一回)
邢夫人是凤姐的婆婆,但她却尊称凤姐为“二奶奶”,其主要目的是用仆人的称呼尊称儿媳妇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恨之情。
以上的称呼语显示了说话人的消极情感;其中“浊物”与常规用法一致,但尊称“瑞大爷”、“二奶奶”却表达了强烈的负极情感,与常规用法相反。
由上可知,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同常规用法一致;另一种是与常规用法相反。常规用法时,情感(正极)同礼貌正相关;但是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与常规用法相反,情感和礼貌成逆向吻合状态,而且偏离程度越大,表达的情感就越强烈。
四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
情感是伴随着认知的深入自然生成的,它贯穿于语言赋形的整个过程,情感的生成和表达分别是语言赋形的动因和结果,语言赋形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
情感变化的程度体现了人的意识的变化。称呼语可以表达喜爱、厌恶、憎恨等情感,这一活动是基于人的身体体验之上的,同时又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如双方的关系、语言运用规则、语境等。因此,称呼语选择的过程受到了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制约,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人的意识和人本身的完整性”。在此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共同起作用,但程度却不同;从理性向非理性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理性向非理性意识的变化表现为情感程度的变化,情感越强烈体现得非理性意识就越多,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人的意识的变化:理性意识…………非理性意识
情感变化的程度:低…………高
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以词或句子为焦点,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说话人用称呼语表达情感时,“变异”的称呼语实质上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从称呼语这一概念域来认知情感另一概念域,它属于语言的隐喻用法,但隐喻性有程度之分。它是一个连续体,一端隐喻性极高,即新颖隐喻;另一端则已经失去隐喻性,即死喻。
隐喻性的变化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性大…………相似性小
常规化……………非常规化
无矛盾性…………矛盾性
一般情况下,从右向左,越是靠左,隐喻的隐喻性程度就越大,而且隐喻性越容易消失。当称呼语的隐喻用法和常规用法一致时,二者的相似性越大、隐喻也就越常规化,隐喻意义越容易成为字面意义的一部分,即成为“死隐喻”,也就是常规隐喻。当隐喻用法同常规用法不一致、甚至相反时,二者的相似性就越小,隐喻也就越非常规化;隐喻性越明显,越容易成为新颖隐喻。可以说,常规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非常规隐喻属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新颖的隐喻。前者强调“同”,后者强调“异”。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二者相反相成,构成称呼语的隐喻用法。
从认知角度看,无意识地进入了语言的常规隐喻“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语言运作原则的本质特性”。反之,在非常规隐喻中,“内容和表达手段之间的距离越大,他们的对照越是出乎预料,隐喻就越明显和令人惊异”。称呼语的选择偏差越大,越容易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表达的情感也就越强烈;如“瑞大爷”、“二奶奶”等。
五结语
用称呼语表达情感,视角的选择体现了认知的主体性。情感是说话者交际的意图,也是受话人认知和推理的基础。称呼语意义的理解是双方顺利交际的条件,受话人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正确地解读其意义。称呼语表达情感的规律,即常规性用法和非常规性用法,实质上体现了情感的程度和人的意识的变化。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称呼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构建隐喻的内在动因,进而剖析隐喻的本质特征。
注:本文系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9XSK029)。
参考文献:
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Routledge.1997.
[法]保罗·利科,汪家堂译:《活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1998年第6期。
[7]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建构与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闫伟红,女,1978—,河北河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雯雯,女,1982—,河北邯郸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测试,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